扫一扫关注我们

留言板

化工前沿:化工行业大数据和虫洞化工行业企业:nature种子文章第一网:老牌权威文章分享网有趣的点化工前沿(化工专业第一门户-有灌水就开馆httpwww. ncbi. nlm. nih. gov. cnpubmedibaikeutf-8)httpgoludeia. orgchejieweilindefault. html蕨氧地金:超级高档超跑在超跑中,很流行的一种农药名字,名字的原中文翻译一般叫做超速植中来年雷诺出了一款15公里每小时的天然化学品,高端大气上档次httpexperiment. cnhtml1239convert3834. htm raymond:访问中国第一份化学前沿报告,长草一月400国际新闻报道httpnews. worldpaper. org. cndifficultchina201208baikeofusm1. phpwrtwendom:化学革新与盟友,已出一bd-rwrna震级pdf超高端超强本页下httpwww. jiemoer. comapp500247225. htm据说板块也建成了,现已上架,落户商业案例联盟:学术性快速药物研究国内第一。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机械专业:学校同学大都转行走这条路,包括现在工作的同学。研究生和博士基本出国前景不错,但国外是否有名校确实看个人,二本不是一般人可以接受的。研究生看导师,老板。特别是中国老板,个人能力和政治素质超级重要。本人本科在唐山工业大学机械专业,但有同学转行去了银行做着让自己后悔的狗屁工作,虽说是狗屁工作。机械专业的同学当然是各个都是,精通编程会c,机械设计制图调原理,数学知识扎实。如果你要考研的话,数学和专业课也要相当好,基础都很扎实。学好英语会有好的名声,即便是在美国稍微好一点。总之,千人计划请你好好把握,什么都行,我们只要有钱出国一样够发展和回流。

花卉园吧,看着这些都不错的样子,其实根本不难,关键是要把关键---------------------------------------------------------------------------------------------------------------------------------------------------------------------------------------------------------------不能忽视家里的阳台!下雨的时候,洗衣机用着不舒服的时候,都可以用三个小时。

棉籽浓缩蛋白替代饲料中豆粕对草鱼生长性能、健康状况及肌肉品质的影响
李旭巧, 李汉东, 吉红, 孙健, 胡泽超, 刘莎
, doi: 10.7541/2022.2021.0400
[摘要](0) [HTML全文](0) [PDF 2990KB](0)
摘要:
研究旨在探讨以棉籽浓缩蛋白(Cottonseed protein concentrate, CPC)替代饲料中豆粕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生长性能、健康状况及肌肉品质的影响。设计了6种等氮(29%)等脂(5%)饲料, 分别用棉籽浓缩蛋白替代草鱼饲料中0 (C0)、15% (C15)、30% (C30)、45% (C45)、75% (C75)和100% (C100)的豆粕, 饲喂养殖于池塘网箱中平均体重为(502.46±0.40) g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90d。结果显示: (1)在生长性能方面, 草鱼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在各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C0组相比, C45组草鱼的脏体比显著升高(P<0.05)。(2)在健康状况方面, C100组血清白球比显著低于C0组(P<0.05), C15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C0组(P<0.05); 各组草鱼肝脏、肌肉组织未发生病变。(3)在肌肉品质方面, 与C0组相比, C75组草鱼肌肉粗蛋白含量和C30组异亮氨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 C30、C45和C100组草鱼肌肉弹性和黏附性显著升高(P<0.05), C75和C100组草鱼肌肉肌节长度显著增加(P<0.05)。研究表明, 棉籽浓缩蛋白可完全替代草鱼饲料中的豆粕, 并可提高其免疫力, 提升其肌肉品质。
两种饵料条件下点篮子鱼幼鱼酶活力及其消化道菌群比较
孙艳秋, 李琪, 刘鉴毅, 庄平, 杨俊, 彭彪彪, 秦搏, 赵峰, 冯广朋, 黄晓荣
, doi: 10.7541/2022.2021.0407
[摘要](1) [HTML全文](0) [PDF 1153KB](0)
摘要:
以点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幼鱼为研究对象, 分别用人工饲料和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ra)进行饲喂,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生化分析方法, 系统对比两种饵料对点篮子鱼 (Siganus guttatus) 幼鱼肝脏及消化道相关酶活力和消化道菌群的影响。结果显示, 浒苔组点篮子鱼幼鱼虽然生长性能低于人工饲料组, 但其淀粉酶活性更高, 点篮子鱼对浒苔有良好的摄食和消化能力, 浒苔足以满足点篮子鱼生长的需求; 此外浒苔组点篮子鱼幼鱼消化道碱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人工饲料组, 表现出了更高的免疫和抗氧化能力。在两种饵料条件下, 菌群多样性随消化道延伸呈上升趋势, 点篮子鱼幼鱼消化道菌群组成与饵料有关, 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共有优势菌门; 浒苔组消化道菌群整体多样性较饲料组高, 组成结构更加丰富多样, 有利于鱼类的生长。研究结果表明点篮子鱼摄食浒苔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基础, 生态价值显著, 值得深入研究与推广。
闽南渔场主要游泳动物时空生态位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李袁源, 宋普庆, 付树森, 谢世君, 李渊, 林龙山
, doi: 10.7541/2022.2021.0364
[摘要](3) [HTML全文](2) [PDF 1089KB](0)
摘要:
根据2019—2021年在闽南渔场进行的秋季、冬季、春季和夏季四个航次定点底拖网调查资料, 利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种群聚集强度、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及冗余分析对主要游泳动物时空生态位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1)调查海域共鉴定出游泳动物214种, 主要优势种有18种, 优势种存在明显的季节更替现象; 夏季优势种的丛生指数和平均拥挤度较高, 春季较低; (2)在时间维度上, 须赤虾(Metapenaeposis barbata De Haan)生态位宽度最大(0.99), 7组种对时间生态位重叠值等于1.00; 在空间维度上, 带鱼(Trachurus japonicus Temminck & Schlegel)生态位宽度最大(2.57), 空间生态位重叠值超过0.6的种类占71.3%; 在时空维度上, 带鱼生态位宽度最大(2.45), 鹿斑仰口鲾(Leiognathus ruconius Hamilton)与赤鼻棱鳀(Thrissa kammalensis Bleeker)时空生态位重叠值最大(0.94); (3)冗余分析表明, 底层温度和底层盐度是影响闽南渔场主要游泳动物时空生态位特征的重要环境因子。
温度对福寿螺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高低温适应机制研究进展
杨倩倩, 李迦南, 赵星星, 蒲佳佳, 乔东东, 俞晓平
, doi: 10.7541/2022.2021.0224
[摘要](456) [HTML全文](273) [PDF 825KB](8)
摘要: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 福寿螺在我国及全球进一步扩散。极强的生态耐受力及快速适应力是福寿螺能够在入侵地区迅速扩散的重要原因。其中, 环境温度对福寿螺的生存、生长、发育及繁殖至关重要, 是影响福寿螺分布、扩散及暴发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在综述温度耐受范围的基础上, 总结了福寿螺高低温适应的生理生化及分子机制, 并对从温度适应性角度揭示入侵机制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当前, 福寿螺温度适应的生理生化机制研究主要针对化合物以及相关酶活性变化开展, 分子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HSP基因的表达差异上。在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完成测序的基础上, 福寿螺快速适应性进化的生理生态耐受性机制和表型可塑性机制有待深入开展。
稻田养殖铜锈环棱螺繁殖与仔螺生长特性
杨学芬, 罗福广, 黄杰, 王志强, 苗国威, 文衍红, 杨瑞斌
, doi: 10.7541/2022.2021.0301
[摘要](101) [HTML全文](83) [PDF 991KB](2)
摘要:
为阐明稻田养殖模式下铜锈环棱螺的繁殖特点及仔螺的生长规律, 于2019年5—11月对稻田养殖的铜锈环棱螺进行逐月采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稻田养殖铜锈环棱螺的产仔高峰期为6月, 仔螺的产出规律为2个月1个周期。最小繁殖体重为0.9 g, 最小繁殖月龄为2月龄。不同体重规格的性成熟雌螺, 其怀胚量与体重呈显著正相关, 随体重增加, 怀胚量呈显著增加的趋势。不同体重组间, 体重为1.00—3.99 g的铜锈环棱螺间的怀胚量没有显著差异, 而其他各体重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仔螺生长特性, 6月和7月为铜锈环棱螺仔螺的快速生长期, 壳高相对增长率分别为47.95%和36.99%, 体重相对增长率分别为180.60%和128.43%。铜锈环棱螺仔螺壳宽、壳口宽与壳高呈正相关的线性关系, 壳高和体重呈正相关的幂函数关系, 壳高-体重拟合方程为W=0.0005H2.785, 壳高生长方程为Ht=19.368/(1+3.608e–1.056t), 拐点壳高为9.684 mm, 拐点月龄为1.215月, 最大月增高5.113 mm。体重生长方程为Wt =2.012e–5.051exp(–0.753t), 拐点体重为0.740 g, 拐点月龄为2.151月, 最大月增重0.557 g。综上, 稻田养殖铜锈环棱螺的产仔高峰期为6月, 2月龄达到性成熟, 6月和7月是仔螺的快速生长期。
AeDNA: 水生生物eDNA数据库
陈凯, 方成池, 吴志刚, 熊凡, 俞丹, 崔永德, 张琪, 王宝强, 姜传奇, 宋立荣, 王洪铸, 刘焕章, 陈晓飞, 凌海波, 蔡俊雄, 李涛, 何舜平, 缪炜, 熊杰, 曾宏辉
, doi: 10.7541/2022.2022.0379
[摘要](62) [HTML全文](44) [PDF 2644KB](14)
摘要:
环境 DNA (eDNA) 技术是一种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监测和评价的新手段, 完整和准确的参考序列库是eDNA技术应用于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的基础。当前, 不同水生生物eDNA参考序列还存在诸多问题, 如不同类群使用的标记基因不同且资源较为分散, 部分参考序列分类不准确, 以及针对我国各类水体中水生生物eDNA参考序列不多等。针对上述问题, 研究构建了水生生物eDNA数据库(AeDNA, http://aedna.ihb.ac.cn/)。 AeDNA整合了DNA条形码和基因组两种类型参考序列。其中18S、28S、ITS、COΙ、12S、rbcL 等各类DNA条形码60余万条, 涉及2万余种鱼类、1万余种水生植物、1万余种底栖动物、1万余种浮游动物和1万余种浮游植物; 基因组包含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基因组6199个及万种鱼类基因组计划和万种原生生物基因组计划所产生的物种基因组。涉及的生境有江、河、湖、海、冰川和温泉等各类水环境, 尤其数据库构建团队贡献的6万余条参考序列, 具有我国丰富的各类水体生境信息。总体来说, AeDNA是一个数据量大、类群覆盖全、准确性高且具有我国水生生物特色的综合性eDNA参考序列库, 是水生态和水生生物多样性监测的重要基础资源。
保安湖菹草种群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环境效应分析
刘孟梅, 乔瑞婷, 刘佳豪, 余业鑫, 张苗, 李艳, 王海军
, doi: 10.7541/2022.2021.0334
[摘要](65) [HTML全文](71) [PDF 2613KB](2)
摘要:
为了解近20年来保安湖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 L.)种群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 研究以保安湖最大的湖区, 即主体湖为研究对象, 分季节对其沉水植物种类组成、生物量及水深(ZM)、透明度(ZSD)、水中总氮(TN)、总磷(TP)和浮游藻类叶绿素a(Chl. a)等环境指标进行了监测, 并分析了菹草在不同生活史阶段对环境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 (1)2002年春季菹草生物量(BP.c)均值为356 g/m2, 2012年上升至974 g/m2, 2019年为1901 g/m2, 菹草种群分布范围由中部扩展至整个湖区; (2)在春季菹草快速生长时, BP.c与ZM(ZM≤3 m)呈显著正相关(r= 0.52, P<0.01), 与Chl. a呈显著负相关(r= –0.42, P<0.01), 与ZSD、ZSD/ZM、TN、TP无相关关系; 有草区的ZM(中位数为2.1 m)、ZSD(中位数为0.93 m)和ZSD/ZM(中位数为0.48)显著高于无草区(1.8 m、0.45 m和0.28; P<0.05), 有草区的Chl. a(中位数为8.13 μg/L)显著低于无草区(14.10 μg/L; P<0.05); 有草区的Chl. a和TP的关系不明显, 无草区的Chl. a的含量随TP上升而增加, 且在相同TP条件下, 无草区Chl. a多数高于有草区; (3)在夏季菹草衰亡后, 夏季ZSD/ZM与BP.c呈显著负相关(r= –0.47, P<0.01), ZSD、TN、TP、Chl. a与BP.c无相关关系; 无草区TN(中位数为1.30 mg/L)显著高于有草区(0.72 mg/L; P<0.05); 有草区和无草区的Chl. a均随TP的上升而增加, 在相同TP条件下, 无草区Chl. a和有草区差异不显著。以上结果表明近20年来保安湖菹草种群生物量呈上升趋势, 分布范围也在不断增加。在快速生长期(春季), 大量菹草的存在有利于水质的改善。在菹草衰亡(春末夏初)后, 其对水质产生的不利效应未持续整个夏季。
周公河齐口裂腹鱼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杨鑫, 黄坤, 胡靖蕊, 曾丽雯, 杨世勇, 武佳韵
, doi: 10.7541/2022.2021.0231
[摘要](148) [HTML全文](139) [PDF 964KB](3)
摘要:
为探讨周公河中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沿周公河连续设定6个采样点进行齐口裂腹鱼采集, 在进行基因组DNA提取后以线粒体控制区(D-loop)为分子标记进行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评估。结果从63尾齐口裂腹鱼中共检测到32个单倍型, 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13, 单倍型多样性(h)为0.966。遗传多样性最高的为张家湾种群(PopF, π=0.018, h=1.000), 核苷酸多样性最低的为罗坝种群(PopC, π=0.010, h=0.970), 单倍型多样性最低的为瓦屋山大坝下游种群(PopB, π=0.015, h=0.867)。种群间共享13个单倍型, 多数齐口裂腹鱼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水平中等或较低, 仅Pop C和Pop F (Fst=0.195, P<0.01), 种群Pop A 和PopE (Fst=0.158, P<0.01)分化程度较高, 显示各种群间较密切的遗传关系。周公河不同河段齐口裂腹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处于较高的水平, 各种群间具有较近的遗传关系。
基于宏基因组的保安湖浮游动物多样性研究
罗帅, 刘真诚, 王粟, 谷思雨, 王雪艳, 姜传奇, 鲍少攀, 方涛, 缪炜, 熊杰
, doi: 10.7541/2022.2021.0337
[摘要](83) [HTML全文](80) [PDF 9952KB](5)
摘要:
研究于2019年春、夏、秋、冬四季对保安湖进行了水样采集, 基于宏基因组测序, 在优化物种鉴定和丰度计算方法的基础上, 考察了保安湖浮游动物的多样性、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共鉴定到浮游动物OTU 374种, 其中原生动物282个; 枝角类45个; 桡足类26个; 轮虫21个。从季节来看, 夏、秋季保安湖的浮游动物多样性高; 从湖区来看, 肖四海和主湖区浮游动物多样性高。季节因素对保安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高于湖区影响。保安湖营养状态为中营养型, 水体温度、叶绿素a是影响保安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不同类群与环境因子相关性不同, 总体可分为5类。其中原生动物优势类群为混合营养的纤毛虫和丝足虫, 同硝氮、化学需氧量、温度有明显的相关性, 而枝角类和桡足类同环境因子的关系较为相似, 与溶氧、叶绿素a、正磷酸盐存在明显相关。研究利用宏基因组方法对保安湖浮游动物多样性开展了研究, 为从浮游动物这一角度来理解保安湖这一江湖阻隔型湖泊的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提供了支撑。
基于环境DNA宏条码和底拖网的珠江河口鱼类多样性
蒋佩文, 李敏, 张帅, 陈作志, 徐姗楠
, doi: 10.7541/2022.2021.0265
[摘要](117) [HTML全文](127) [PDF 1246KB](9)
摘要:
文章采用环境DNA宏条码和底拖网对珠江河口鱼类多样性进行了研究, 并对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利用环境DNA宏条码检测到了175种鱼类, 而利用底拖网采集到了47种鱼类, 结合两种方法共检测出179种鱼类, 隶属于15 目63科128属。其中两种方法共同识别了鱼类43种, 占总检测物种的24.02%, 基于底拖网的调查未能收集到基于环境DNA宏条码检测到的大多数物种。根据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显示, DNA宏条码所检测珠江河口鱼类群落α多样性显著高于底拖网方法(P<0.05)。两种方法的PCoA结果均显示珠江河口鱼类群落存在空间结构, 基于环境DNA宏条码的分析显示空间重叠更多。两种方法基于冗余分析均显示溶解氧和盐度是影响鱼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表明, 环境DNA 宏条形码是一种环保且可靠的评估方法, 将其搭载到现有调查可以更好地了解河口鱼类多样性。
三疣梭子蟹aqp2基因克隆及其在蜕皮中的功能
吴捷, 吕建建, 张伟伟, 李玉坤, 高保全, 刘萍
, doi: 10.7541/2022.2021.0245
[摘要](68) [HTML全文](67) [PDF 1254KB](1)
摘要:
为研究水通道蛋白AQP的生理功能, 克隆了三疣梭子蟹 (Portunus trituberculatus) 水通道蛋白2基因(ptaqp2), 该基因全长4126 bp, 编码522个氨基酸, 具有水通道蛋白基因家族的保守结构域及功能结构域; 进化树聚类分析结果显示, ptaqp2基因属于水通道蛋白基因家族C-AQP类基因; 组织表达结果显示, ptaqp2呈泛组织表达特征, 在眼柄中的表达量最高, 在肠和肌肉中也有较高表达, 在血淋巴中的表达最低; ptaqp2基因在不同蜕皮时期呈显著差异表达(P<0.05), 且在蜕皮前期表达量最高; 在蜕皮激素(Molting Hormone简称MH)刺激下, 该基因在肌肉、肠及胃中均呈不同程度的上调表达趋势; 通过RNAi技术在蜕皮前期敲降ptaqp2的表达, 发现能够显著推迟蜕皮过程。研究初步证明了ptaqp2基因在三疣梭子蟹蜕皮中发挥重要作用。
团头鲂foxO基因家族的序列特征及表达分析
张阿鑫, 陈康, 王伟峰, 刘红, 王焕岭
, doi: 10.7541/2022.2021.0336
[摘要](96) [HTML全文](69) [PDF 1173KB](2)
摘要:
为了研究鱼类foxO(Forkhead box O)基因的功能, 基于组学测序及PCR扩增获得了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foxO家族7个基因, foxO1a/bfoxO3a/bfoxO4foxO6a/b的编码序列, 分别为1965、1892、1929、1959、1878、1803和2157 bp。SMART结构域分析显示该家族基因属于典型的FoxO家族蛋白, 具有保守的Forkhead、FOXO_KIX_bdg和 FOXO-TAD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显示, 团头鲂FoxO与其他鲤科鱼类的同源基因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基于qPCR分析显示7个基因在所检测的9个组织中均有表达, 但在各组织间存在表达差异, 其中foxO4在血液中表达量最高, foxO6a在肝脏中表达量最高, 而foxO6b在脑中表达量最高。在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 foxO1afoxO1bfoxO3afoxO3bfoxO6afoxO6b的表达模式类似; 而foxO4在发育早期, 除了体节出现期、眼色素沉淀晚期、体节生成期和受精后10d表达量高外, 其他时期表达量都比较低。经急性低氧处理后, 团头鲂foxO家族基因的表达水平在所检测的大部分组织中呈现显著上调趋势, 尤其是在肌肉组织中。基于JASPAR分析显示foxO家族基因都包含有Hif-1α结合位点, 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对foxO1b启动子进行了验证, 发现该基因受到Hif-1α调控。这些结果说明foxO基因可能通过Hif-1α介导的途径在团头鲂低氧应激中发挥重要作用。
17β-雌二醇诱导斑点叉尾鮰雌性化研究
徐思琪, 张世勇, 段永强, 张文平, 王明华, 边文冀, 陈校辉
, doi: 10.7541/2022.2021.0254
[摘要](160) [HTML全文](139) [PDF 1892KB](11)
摘要:
研究以人工配合饲料为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 17β-E2)载体, 对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开口仔鱼连续饲喂27d进行雌性性别诱导, 探究斑点叉尾鮰XY雄鱼雌性化的合适17β-E2剂量。60日龄测量并统计各组试验鱼的生长数据、存活率, 解剖观察性腺结构, 结合遗传性别鉴定结果计算性逆转率, 并通过组织切片分析各组试验鱼中XX和XY雌鱼卵巢发育情况。270日龄检测XY雌鱼和对照组雌鱼的鳃、心脏、肝脏、肾脏、卵巢和肌肉等组织中17β-E2含量。研究进一步地采用qRT-PCR检测270日龄雌雄性别分化基因foxl2dmrt1在XX和XY雌鱼卵巢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 各组XY雌鱼的比例和卵母细胞数量均随17β-E2剂量的提高而增加, 且核仁数量也随之增多, 而核质比相应减小; 各组XY雌鱼的体重和体长随着17β-E2剂量的提高先增加后减小, 但存活率没有显著性变化; 各组XY雌鱼与对照组雌鱼的鳃、心脏、肝脏、肾脏和肌肉组织中17β-E2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 卵巢中17β-E2含量与添加剂量呈正相关; 雌性性别分化基因foxl2在XY雌鱼中的表达量显著升高, 雄性性别分化基因dmrt1在XY雌鱼中的表达量显著降低。研究建立了17β-E2诱导XY雄性斑点叉尾鮰雌性化方法, 为后续全雄斑点叉尾鮰新品种的培育奠定基础。
鞍带石斑鱼精子诱导斜带石斑鱼雌核生殖
樊欣, 张维炜, 吴廷昌, 文鑫, 陈猛猛, 吴光灿, 骆剑
, doi: 10.7541/2022.2021.0241
[摘要](103) [HTML全文](81) [PDF 1733KB](3)
摘要:
石斑鱼性成熟时间长和雌雄同体的特性延长了其育种的周期, 采用人工雌核生殖策略能够显著提高选育效率。研究筛选了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精子人工诱导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雌核生殖的最佳条件, 并通过形态学、流式细胞术和微卫星分子标记等方法进行鉴定。结果显示, 灭活的异源精子可成功诱导斜带石斑鱼人工雌核生殖, 精子灭活的最佳紫外照射强度为518 mJ/cm2; 卵子受精后6min在4—6℃的条件下进行冷休克处理, 可获得最优的40%的表观受精率(卵子正常分裂比率)和29.7%的孵化率, 而未冷休克的对照组具有83.5%的表观受精率和80%的单倍体率。多重比较结果表明, 在表观受精率方面人工诱导的时间差异(P=0.579)和水温差异(P=0.133)并不显著; 而在孵化率上, 处理时间组间差异极显著(P=0.002), 而在水温组中差异不显著(P=0.396)。胚胎发育结果显示, 人工雌核生殖诱导会导致孵化率降低, 单倍体胚胎出现明显的发育障碍。微卫星分子标记鉴定结果显示, 石斑鱼人工雌核生殖子代的遗传物质大部分来自于母本, 同时也存在异精效应。
烯醇化酶1多肽共价修饰改变细胞的生长和代谢模式
宋学文, 李文玲, 朱丽雯, PRITHIVIRAJNagarajan, 王军, 严继舟
, doi: 10.7541/2022.2021.0221
[摘要](269) [HTML全文](223) [PDF 2195KB](2)
摘要:
文章利用斑马鱼胚胎成纤维细胞(PAC2), 研究烯醇化酶1(Enolase1, ENO1)多肽生化功能及其共价修饰的影响。首先体外合成甲基修饰、乙酰修饰、磷酸修饰和未修饰的ENO1多肽, 分别处理PAC2细胞, 然后检测处理细胞CCK-8、胞内外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和二磷酸甘油酸(2-phosphoglycerate, 2-PG)相对含量; 以及线粒体和溶酶体完整性; 同时利用PCR ARRAY试剂盒比较葡萄糖代谢通路变化。结果表明不同修饰的多肽处理后, 细胞增殖, 溶酶体和线粒体形态, 以及糖代谢通路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为了进一步研究乙酰化修饰ENO1多肽促进细胞增殖的代谢机制, 又将乙酰化修饰的多肽和空白对照处理的PAC2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转录组分析进一步显示乙酰化修饰的ENO1多肽可以改变糖、脂、蛋白质代谢途径, 并激活与癌症和病毒感染病的KEGG通路。研究结果提示烯醇化酶1的多种生化功能可能是蛋白翻译后不同化学修饰的结果。
TGF-β/Smads信号通路介导脯氨酸促进浅色黄姑鱼鱼鳔胶原蛋白沉积
荣华, 李德强, 马敏伟, 豆腾飞, 史庆超, 孔令富, 毕保良, 宁丽军
, doi: 10.7541/2022.2021.0275
[摘要](77) [HTML全文](76) [PDF 1734KB](3)
摘要:
为了进一步验证转化生长因子(TGF-β) /Smads信号通路在脯氨酸(Pro)促进鱼鳔胶原蛋白沉积中的作用, 研究利用TGF-β/Smads通路抑制剂干扰, 分析干扰前后鱼鳔中胶原蛋白含量及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根据前期实验获得的Pro最佳添加量, 制定饲料配方, 饲喂浅色黄姑鱼1月后, 通过腹腔注射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为期1个月。在实验结束后, 测量各项指标, 评估干扰前后, Pro促进鱼鳔胶原蛋白沉积的效果及变化。实验结果表明: Pro能显著上调TGF-β/Smads通路中相关基因的表达, 并促进鱼鳔胶原蛋白沉积, Oxymatrine干扰显著下调了TGF-β/Smads通路中相关基因(Col1α1Col1α2TGF-βSmad2)表达, 同时导致鱼鳔中胶原蛋白沉积下降。由此推断Pro通过激活TGF-β/Smads通路促进鱼鳔中胶原蛋白沉积, 而Oxymatrine干扰抑制了TGF-β/Smads通路, 导致Smad2与Col1α2启动子结合受阻, 进而下调了Col1α2基因的转录, 从而降低鱼鳔中胶原蛋白的沉积。综上表明, TGF-β/Smads信号通路在Pro促进浅色黄姑鱼鱼鳔胶原蛋白沉积过程中起着重要调控作用, 其中Col1α1Col1α2TGF-βSmad2扮演着重要角色, 研究结果可为鱼类胶原蛋白代谢的营养调控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环境相关四环素长期暴露对吉富罗非鱼生长性能、肝脏脂肪代谢和抗氧化反应的影响
刘光辉, 徐一闯, 魏晓雷, 仲崇超, 刘香元, 罗智
, doi: 10.7541/2022.2021.0251
[摘要](165) [HTML全文](126) [PDF 1825KB](3)
摘要:
为研究水环境浓度四环素(Tetracycline, TC)长期暴露对鱼类的影响, 实验以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为实验模型, 将其暴露于0、400和800 ng/L三种四环素水平下10周。结果表明, 相较于对照组, 四环素暴露显著提高了生长性能, 但增加了肝脏中甘油三酯含量和四环素浓度。脂肪生成基因表达(fasscdaccαsrebp1pparγ)被上调, 但降低了与脂肪分解相关基因的表达(atglhslcpt1pparα)。此外,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6PGD)、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异柠檬酸脱氢酶(ICDH)、苹果酸脱氢酶(ME)及脂肪酸合成酶(FAS)的活性显著增加, 但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CPT1)活性则被显著抑制, 这与基因表达相一致。而且, 四环素暴露显著降低过氧化氢酶、总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及总抗氧化能力, 并诱导了鱼类的氧化应激, 导致丙二醛水平显著增加。因此, 与环境相关四环素浓度可促进吉富罗非鱼的生长性能、上调产脂代谢、降低抗氧化能力并诱导脂质过氧化。
环境铜离子对吉富罗非鱼生长性能、脂代谢、肝胰脏和脾脏组织的影响
颜子渊, 邓真德, 张竞, 梁振业, 徐畅
, doi: 10.7541/2022.2021.0237
[摘要](256) [HTML全文](274) [PDF 2970KB](6)
摘要:
为探究水体中Cu2+对罗非鱼(GIFT tilapia, 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性能、肝胰脏脂代谢和脾脏免疫功能的影响, 实验设置水体Cu2+浓度分别为0(对照组)、0.2、0.4和0.8 mg/L, 每个浓度处理组设置3个实验重复, 选择初始体重为(0.45±0.02) g的健康罗非鱼幼体, 随机分配至12个养殖缸中, 进行4周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 (1) 在水体Cu2+胁迫下, 罗非鱼的存活率、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下降; 0.4和0.8 mg/L Cu2+浓度组罗非鱼的肝体比显著高于对照组和0.2 mg/L处理组。(2) 0.4和0.8 mg/L处理组罗非鱼肝胰脏中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但与0.2 mg/L处理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肝胰脏中总胆固醇含量与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活力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3) 在水体Cu2+胁迫下, 罗非鱼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含量和谷草转氨酶活力均显著上升; 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且0.8 mg/L处理组含量显著高于0.2 mg/L处理组; 0.8 mg/L Cu2+处理组罗非鱼血清谷丙转氨酶活力显著高于0.2和0.4 mg/L处理组, 但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4) 组织学结果表明, 水体过量Cu2+使罗非鱼肝胰脏组织空泡化现象严重, 脂滴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脾脏组织出现较大面积的巨噬细胞中心, 且脂褐素含量显著增加。研究表明, 水体Cu2+暴露显著降低了罗非鱼生长性能, 并导致肝胰脏和血清脂肪沉积, 造成肝胰脏、脾脏损伤。研究为明确重金属环境下养殖鱼类腹腔脂肪蓄积及脾脏损伤机制提供了数据参考。
越冬饥饿胁迫对草鱼机体生化组成和糖脂蛋白代谢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
武文一, 吉红
, doi: 10.7541/2022.2020.214
[摘要](300) [HTML全文](220) [PDF 1475KB](11)
摘要:
为了探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在越冬期间能量利用的代谢适应机制, 将草鱼初始体重[(1053.33±16.11) g]置于室外水泥培育池, 分别自然越冬饥饿0、1、2、4、8、12和16周后进行采样, 进行肌肉常规成分、血清能量代谢物、组织糖原、甘油三酯含量及AMP活化蛋白激酶和糖脂蛋白代谢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检测。结果显示: 越冬饥饿1周后, 草鱼肌肉各常规成分含量显著变化(P<0.05); 随着越冬饥饿时间的延长, 血清甘油三酯(TG)、甘油(Glycerol)、总蛋白(TP)、总胆固醇(TCHO)和血糖(GLU)含量先显著降低(P<0.05), 随后保持稳定, 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含量显著上升(P<0.05); 肝胰脏糖原和肌肉糖原及肝胰脏、肌肉和脂肪组织TG含量显著降低(P<0.05); 血清ATP、ADP和AMP含量显著降低, ADP+AMP/ATP比值显著升高(P<0.05); 肝胰脏、肌肉及腹腔脂肪ampk α1ampk α2基因表达显著上升(P<0.05), 下游糖脂及蛋白代谢相关基因转录水平显著上升(包括atglhslcpt1αcd36等脂分解相关基因; gkpfkpk等糖酵解相关基因; gldhigf-1等蛋白分解相关基因)或显著下调(accfas等脂合成相关基因; crebfoxo1pgc-1αpepckg6paseglut2等糖异生相关基因; tors6k等蛋白合成相关基因)(P<0.05)。研究表明, 草鱼在越冬饥饿期间, 血清、肝胰脏、肌肉和脂肪组织生化组成发生了上述变化的同时, 越冬饥饿胁迫激活了AMPK通路, 促进了各组织糖酵解、脂质分解、脂肪酸β氧化、脂肪酸转运及蛋白分解的进程, 抑制了糖原合成、脂质合成和蛋白合成的过程, 进而维持了机体能量稳态。
不同饵料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钟立强, 王海骁, 王明华, 张世勇, 姜虎成, 陈校辉
, doi: 10.7541/2022.2021.0259
[摘要](106) [HTML全文](142) [PDF 1049KB](14)
摘要:
以冰鲜鱼、配合饲料和混合投喂3种饵料, 研究其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性能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生长性能方面, 配合饲料组试验鱼的末均重、体长、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低于冰鲜鱼组和混合投喂组(P<0.05), 混合投喂组最后养成规格最大, 生长速度也最快, 但与冰鲜鱼组差异不显著(P>0.05)。在肠道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与多样性方面, 配合饲料投喂组丰富度最高, 冰鲜鱼组最低, 但冰鲜鱼组多样性最高, 配合饲料投喂组次之, 混合投喂组最低。在门级水平上, 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蓝藻门(Cya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ot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是大口黑鲈肠道优势菌群。属级水平上, 冰鲜鱼组的优势菌属主要为支原体属(Mycoplasma)、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及聚球菌属(Synechococcus_CC9902); 配合饲料组优势菌属为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罗姆布茨菌(Romboutsia)及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 混合投喂组优势菌属则是支原体属(Mycoplasma)、厌氧氨氧化菌(Candidatus_Brocadia)及罗姆布茨菌(Romboutsia)。功能预测表明, 配合饲料投喂组大口黑鲈肠道菌群在“能量生产与转化”“碳水化合物运输和代谢”“氨基酸转运与代谢”和“脂质转运与代谢”等功能类群的相对丰度最高, 而冰鲜鱼组肠道菌群在“核苷酸的转运和代谢”“辅酶运输和代谢和翻译”“核糖体结构和生物发生”等功能类群的相对丰度占优。饵料对大口黑鲈的生长、肠道菌群组成和功能都具有显著的影响。研究为大口黑鲈的配合饲料开发和健康养殖提供了理论依据。
果胶高载引起的黄颡鱼绿肝症和肝纤维化与肠道菌群失调的关联
姚仕彬, 任胜杰, 蔡春芳, 曹霞敏, 吴萍, 叶元土, 姜光明, 丁惠明, 张铖
, doi: 10.7541/2022.2021.0257
[摘要](145) [HTML全文](122) [PDF 4004KB](3)
摘要:
日粮中黏性膳食纤维果胶较高时可引起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的绿肝症和肝纤维化, 研究旨在探讨肠道菌群在上述病理过程中的潜在作用。分别配制含30%糊精和果胶的对照日粮和高果胶日粮, 命名为CON和PEC日粮, 再在CON和PEC日粮中添加0.2%的抑菌剂甲硝唑, 命名为CONM和PECM日粮。用4种日粮饲养初始体质量为(21.5±3.6) g/尾的黄颡鱼, 分别于饲养7d和56d后采样分析。16S rRNA分析结果显示, 日粮中添加甲硝唑抑制了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细菌, 使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成为第一优势菌, 表明甲硝唑发挥了抑菌作用。饲养7d后CON组、CONM组、PEC组和PECM组的绿肝率分别为0、12%、27%和88%, 饲养56d后各组鱼肝脏纤维化程度依次增强。甲硝唑显著降低了肠道内容物中胆盐水解酶活力。肝脏中参与胆汁酸合成、转运及调控的基因表达活性与绿肝率及血清中胆汁酸含量不一致。上述结果提示肠道菌群紊乱可能是引起绿肝症和肝纤维化的重要原因, 胆汁酸可能介导了此病理过程。
低氧胁迫和恢复对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肠道组织的影响
程景颢, 李谣, 沈铭浩, 杨智茹, 张伟健, 张凯, 王涛, 张国松, 尹绍武
, doi: 10.7541/2023.2021.0342
[摘要](86) [HTML全文](65) [PDF 1415KB](8)
摘要:
为探究低氧胁迫和恢复对杂交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黄优1号”肠道组织的影响, 研究运用酶活测定、HE染色、qRT-PCR、TUNEL检测及16S rRNA测序技术等方法, 分析低氧胁迫[(1.0±0.1) mg/L]和恢复下[(7.0±0.5) mg/L]该鱼肠道氧化应激指标、组织结构形态、细胞凋亡及微生物组成变化。结果显示: (1)在低氧胁迫下肠道中抗氧化酶活性(SOD、CAT、GSH-Px)、能量代谢酶活性(LDH)、丙二醛(MDA)和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显著升高, 恢复溶氧后氧化应激反应也比较剧烈。(2)低氧胁迫阶段, 肠道组织受损现象逐渐加剧, 杯状细胞肿胀、黏膜层被侵蚀, 恢复溶氧24h后, 缺氧引起的生理变化并未得到明显改善。(3)肠道组织细胞凋亡程度随着低氧时间的延长而加剧, 凋亡相关基因(bax、caspase9p53)的表达量显著升高, bcl-2基因的表达量则减少。(4)低氧胁迫阶段肠道微生物相对丰度降低, 低氧胁迫72h的处理组中以厚壁菌门(Firmicutes)(47.8%)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40.6%)的丰度最为优势, 恢复溶氧后肠道菌群数量有所增加; KEGG功能预测显示, 多数肠道微生物与代谢通路相关。研究结果可为解析低氧和恢复下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肠道组织内环境稳态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不同流速对许氏平鲉生长及行为的影响
王婕, 张佳, 张旭, 李海霞, 胡雨, 马真
, doi: 10.7541/2023.2022.0363
[摘要](23) [HTML全文](15) [PDF 1538KB](1)
摘要:
文章以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幼鱼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不同流速对许氏平鲉幼鱼生长性能和行为表现的影响。实验共设置4个流速处理组, 分别为0(C组)、0.5 BL/s(L组)、1.5 BL/s(M组)和2.5 BL/s(H组), 实验周期为43d。研究共监测与分析了8个行为指标, 并将其归为运动参数(平均游泳速度、最大加速度)、偏好区域(内、中、外圈累计停留时间)和活动状态(最大轮替次数、活跃性、身体接触)等3类行为状态。结果表明: (1)在整个实验周期中, M组和L组的终体长显著高于C组和H组(P<0.05); M组的终体重、特定生长率、增重率显著高于C组和H组(P<0.05)。(2) 在实验30d后, M组和H组的外圈累计停留时间显著低于C组和L组(P<0.05), 且M组中圈累计停留时间显著高于C组和H组(P<0.05); H组的中圈累计停留时间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 其内圈累计停留时间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 且各处理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 M组的最大加速度显著高于C组和L组(P<0.05), 且36d后, M组的平均速度显著高于其他所有处理(P<0.05)。综上所述, M组(1.5 BL/s)流速能够促进许氏平鲉的生长, 此外, 流速的变化显著影响着许氏平鲉在不同圈层圈的累计停留时间、区域间轮替次数、活跃性和身体接触等行为特征, 所以, 可以将区域偏好及活动状态等指标作为评价许氏平鲉应对不同流速条件的行为响应指标。
不同抗应激反应能力克氏原螯虾肝胰腺的代谢组分析
李栋, 毛斌, 王玉凤
, doi: 10.7541/2023.2022.0348
[摘要](28) [HTML全文](17) [PDF 1820KB](0)
摘要:
为探讨不同抗应激反应能力克氏原螯虾体内代谢物的差异, 研究通过运输应激和温度应激处理后, 选取抗应激反应能力强(SSR)和抗应激反应能力弱(WSR)的克氏原螯虾, 取肝胰腺, 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质谱(LC-MS/MS)进行代谢组学分析。质谱共检测到10292个离子, 从中筛选、鉴定出了464个显著差异的代谢物(差异倍数>1. 20 或 <0. 83, P<0. 05, 且 VIP>1. 0), 其中与WSR相比, 在SSR中下调的代谢物227个, 上调代谢物237个。KEGG分析显示, 这些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氨基酸代谢通路, 包括组氨酸代谢、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赖氨酸降解、缬氨酸和亮氨酸及异亮氨酸生物合成、谷胱甘肽代谢等, 同时也富集到抗坏血酸和醛酸盐代谢途径、碳水化合物代谢途径(戊糖和葡萄糖醛酸相互转化)、脂肪酸代谢途径(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等。这些结果表明, 克氏原螯虾在应对运输和温度应激时存在广泛的代谢应答, 其中一些与抗氧化应激和增强免疫力相关的代谢物, 如γ-L-谷氨酰-L-半胱氨酸、牛磺酸和油酸等可能在抗应激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不仅可为动物抗逆境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而且在克氏原螯虾优良品种的培育及寻找应对克氏原螯虾应激反应的策略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
南极磷虾粉替代鱼粉对雌性黄鳝生长及生殖性能的影响
符鹏, 岳华梅, 阮瑞, 叶欢, 李忠, 李创举
, doi: 10.7541/2023.2022.0353
[摘要](25) [HTML全文](13) [PDF 717KB](0)
摘要:
试验旨在研究南极磷虾粉替代鱼粉对雌性黄鳝生长性能、体组成、抗氧化能力、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及生殖力的影响。选取二冬龄雌性黄鳝[初始体重(36.41±3.62) g]900尾, 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 每个重复50 尾), 分别饲喂以南极磷虾粉替代饲料中0(对照)、20%、40%、60%、80%和100%的鱼粉制成的6 种等氮等能配合饲料, 试验周期12周。结果表明: 20%磷虾粉替代鱼粉时, 雌性黄鳝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但随着替代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其生长性能显著下降(P<0.05)。20%替代组黄鳝肌肉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 而粗脂肪、粗灰分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对黄鳝卵巢营养成分进行分析表明, 当磷虾粉替代鱼粉比例超过60%时, 其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均显著下降, 水分含量逐渐升高(P<0.05)。进一步对黄鳝肝脏的抗氧化能力进行分析显示, 当磷虾粉替代鱼粉比例大于40%时, 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逐渐下降, 而丙二醛(MDA)含量逐渐升高; 100%磷虾粉替代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各组。对各组黄鳝肝脏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进行检测, 结果表明20%替代组黄鳝的碱性磷酸酶(AKP)活性、补体C4及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当磷虾粉替代水平超过60%时, AKP活性逐渐升高, 而补体C4及IgM含量逐渐下降。对各组黄鳝的个体生殖力进行分析结果发现, 20%替代组黄鳝的性腺指数、绝对怀卵量、相对怀卵量及血清雌二醇含量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40%和60%替代组黄鳝的性腺指数显著高于80%及100%替代组。当磷虾粉替代比例超过60%时, 绝对怀卵量、相对怀卵量及血清雌二醇含量显著下降; 卵子直径随着磷虾粉替代水平的升高而逐渐升高。综上, 当磷虾粉替代鱼粉比例为20%时, 雌性黄鳝的生长性能、卵巢营养成分、肝脏抗氧化及非特异性免疫能力、个体生殖力均不受影响; 饲料中高水平的磷虾粉替代鱼粉会对雌性黄鳝的生长及生殖等相关性能带来不利影响。在雌性黄鳝饲料中南极磷虾粉替代鱼粉的比例不宜超过20%。
金钱鱼下丘脑转录组分析及其对雌激素在体注射的响应
潘书慧, 周彤, 袁嘉慧, 罗琼, 秦若彤, 茹笑影, 黄洋, 石红娟, 李广丽
, doi: 10.7541/2023.2022.0286
[摘要](34) [HTML全文](19) [PDF 1386KB](0)
摘要:
为探究XX雌性和XY雄性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下丘脑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及雌激素(17β-Estradiol, E2)在体注射对XY雄鱼下丘脑中基因表达的影响, 开展了转录组测序分析, 包括测序数据质控、基因功能注释, 差异基因筛选、鉴定和差异基因功能富集分析等, 并利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qPCR)检测了金钱鱼下丘脑中相关基因的表达。金钱鱼下丘脑转录组共测得Clean reads 275833710, 测序质量30(Q30)大于95%, GC含量值大于48%。其中, Ctrl-XX-H vs. Ctrl-XY-H组, 共筛选和鉴定了91个差异表达基因, 包括36个上调基因和55个下调基因。在Ctrl-XY-H vs. E2-XY-H组, 筛选和鉴定了28个差异表达基因, 包括11个上调基因和17个下调基因。GO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 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显著富集在细胞、单生物过程, 膜、膜组分, 结合等生物学功能以及泛醌和其他萜类-醌生物合成及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通路等。转录组和qPCR结果表明, XX和XY金钱鱼下丘脑中prlccna1hsp90aa1.1等生殖相关基因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但sbGnRH、sGnRHcGnRH等生殖轴相关基因, ghrhghrhrsst1, 3, 5和6等生长轴相关基因的表达没有明显差异。E2在体注射后, 雄鱼下丘脑中cyp19a1bgreb1等基因的表达显著上调, 而prl的表达显著下调。以上结果表明, 雌激素可通过反馈作用调节下丘脑中部分基因的表达, 参与调控金钱鱼性腺发育和配子发生过程。
岩溶地下水补给河流沉积物理化性质及有机碳来源解析
余俊琪, 白冰, 李光超, 王德威, 王培, 周巧红, 吴振斌
, doi: 10.7541/2023.2022.0312
[摘要](29) [HTML全文](21) [PDF 1437KB](0)
摘要:
河流是岩溶碳汇迁移转化的关键场所, 沉积物作为水体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积累了大量有机碳, 揭示其理化性质及有机碳来源对全面认识岩溶水生态系统碳循环至关重要。研究以桂林海洋-寨底地下河系统补给的寨底河为研究对象, 利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沉积物的理化性质和有机碳来源, 阐明了岩溶水环境和沉水植物对沉积物的影响。结果表明: (1)沉积物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 粒径以0.075—2 mm的砂粒为主, pH介于8.23—8.88, TOC含量为1.2—9.5 g/kg, TN含量为289—1241 mg/kg, TP含量为497—743 mg/kg, \begin{document}${\rm{NH}}^+_4 $\end{document}-N含量为7.14—17.10 mg/kg, \begin{document}${\rm{NO}}^-_3 $\end{document}-N含量为3.06—7.00 mg/kg, C/N介于4.15—12.47; 沉积物pH与粒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与TOC、TN和\begin{document}${\rm{NH}}^+_4 $\end{document}-N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TOC与TN呈显著正相关, 说明沉积物碳、氮来源具有一致性。(2)长期处于偏碱性的岩溶水环境使沉积物也呈碱性且沉积物pH越高粒径越大, 而粒径的变化影响沉积物中氮、磷的含量和分布。(3)沉积物TOC主要来源于河道中沉水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无机碳, 且生物量影响着沉积物理化性质尤其是C/N。因此, 在岩溶地下水补给的河流中, 沉水植物将岩溶作用产生的不稳定无机碳转化为稳定有机碳并将其储存于沉积物碳库的过程提高了岩溶碳汇稳定性。
种植水稻对池塘沉积物中养分和氨氧化古菌的影响
杨镇, 彭亮, 陶玲, 孙梦, 姚雁鸿, 李谷, 朱建强
, doi: 10.7541/2022.2021.0190
[摘要](38) [HTML全文](25) [PDF 1056KB](0)
摘要:
为科学管理和利用池塘长期养殖产生的沉积物, 实行池塘养殖和种植适度轮换是利用底泥养分和改善池塘底质的重要途径。将基本情况完全相同的9个池塘停止养鱼, 用于种植水稻改良底质试验, 以空置为对照(CK)、设种稻不晒田(T1)和晒田(T2)两个处理, 检测试验过程沉积物的主要化学性质和氨氧化古菌(Ammonia-oxidizing archaea, AOA)的丰度及水稻收获后AOA的群落多样性和结构差异。结果表明, 与CK相比, T1(或T2)处理下沉积物中TN、TP和OM显著减少, 分别降低了26.58%(31.04%)、58.84%(58.38%)和11.17%(16.11%); T2与T1相比, 显示种稻过程中晒田可以加速沉积物中TP和OM的降解; 沉积物硝化强度和AOA丰度整体上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 其中, 与CK相比, T1、T2的沉积物硝化强度在水稻分蘖期和拔节孕穗期显著提高, AOA丰度在分蘖期显著增加; 种植水稻可以显著提升沉积物AOA的α多样性和OTU数量, 增加许多新的AOA种群, T1主要增加了Candidatus Nitrosocosmicus cluster(占总序列的3.84%), T2主要增加了Candidatus Nitrosotenuis cluster(占总序列的3.24%)。以上结果表明, 种植水稻可以有效缓解池塘沉积物养分富集危害, 可作为池塘可持续生产的配套措施。
淡水藻种库(FACHB)库藏产2-MIB蓝藻的鉴定及其产嗅特征研究
张琪, 夏逸若, 李林, 李天丽, 郑凌凌, 宋立荣
, doi: 10.7541/2023.2022.0270
[摘要](27) [HTML全文](37) [PDF 2792KB](0)
摘要:
为认识产二甲基异莰醇(2-MIB)蓝藻的形态和产嗅特征, 从国家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淡水藻种库中筛选出24株可产2-MIB藻株, 描述了这些藻株的形态特征和生境分布。结合形态和16S rRNA基因分析对藻株进行物种鉴定复核, 修订了部分库藏藻株物种名称, 例如发现库藏产2-MIB的浮丝藻属种类应当被重新鉴定为拉氏拟浮丝藻或索状气丝藻。基于mic基因系统发育树分析, 显示蓝藻mic基因可以形成5个分支。通过2-MIB含量检测发现, 不同藻株间的单个细胞总2-MIB含量为6—2549 fg/cell, 其含量通常为拉氏拟浮丝藻>索状气丝藻>灰假鱼腥藻。研究提供了产2-MIB蓝藻的形态、分子、生态和产嗅特性等的基础数据, 首次报道气丝藻、沙丝藻、苏打丝藻种类可产2-MIB, 并在国内首次报道了产2-MIB的微鞘藻, 为进一步研究产2-MIB蓝藻生理生态特性提供重要的实验材料和科学依据。
饲料中添加辅酶Q10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抗氧化能力和组织结构的影响
黄莹, 葛汝祥, 娄格格, 满洲, 姜能座, 郭雅哲, 朱晓鸣, 李晨昊, 刘轩宇, 陈新华
, doi: 10.7541/2023.2022.0376
[摘要](28) [HTML全文](24) [PDF 7674KB](0)
摘要:
以含辅酶Q10(CoQ10) 分别为0、40、80和120 mg/kg的4种饲料饲喂平均初始体重为(19.97±0.13) g的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GIFT)幼鱼56d, 探讨辅酶Q10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抗氧化能力、组织结构和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 各辅酶Q10组吉富罗非鱼幼鱼的终末体重、摄食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 120 mg/kg辅酶Q10组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均为最高; 辅酶Q10含量为120 mg/kg时, 吉富罗非鱼幼鱼的干物质消化率显著升高; 各辅酶Q10组血清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各辅酶Q10组肝脏CAT和GSH-Px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80和120 mg/kg辅酶Q10组肝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均显著升高, 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 各实验组去内脏全鱼的水分、粗蛋白和灰分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 120 mg/kg辅酶Q10组去内脏全鱼粗脂肪显著低于对照组; 各实验组内脏团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 各实验组肝脏组织学观察未发现明显的结构变化, 120 mg/kg辅酶Q10组肠道绒毛长度、绒毛密度和肌层厚度显著增加; 120 mg/kg辅酶Q10组的肝脏sodcatgsh-pxgstigm基因表达量显著上调, 各辅酶Q10组的il-1βil-8基因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腹腔注射攻毒实验中, 80与120 mg/kg辅酶Q10组吉富罗非鱼幼鱼累计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 饲料中添加辅酶Q10≤120 mg/kg对吉富罗非鱼幼鱼无不良损伤, 饲喂120 mg/kg辅酶Q10能提高吉富罗非鱼幼鱼的消化率、抗氧化能力、肝脏抗氧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和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抗病力。
CHARACTERIZATION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ASSOCIATED FACTOR 3 (TRAF3) IN NILE TILAPIA: EXPRESSION PROFILES AND FUNCTIONS IN NF-ΚB PATHWAY
XIA Hong-Li, WANG Zhi-Wen, LI Yuan, CHEN Wen-Jie, LONG Meng, YU Da-Peng, CHENG Jun, XIA Li-Qun, LU Yi-Shan
, doi: 10.7541/2023.2020.269
[摘要](22) [HTML全文](25) [PDF 1634KB](2)
摘要: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TNFR)-associated factor 3(TRAF3) is a highly versatile regulator in many immune pathways, including TNFR and Toll-like receptor (TLRs)/RIG-I-like receptors (RLRs) signal pathway. In this study, a TRAF3 gene was cloned from Oreochromis niloticus (named OnTRAF3), (GenBank No.MN258118), which contained a RING finger, a zinc finger, a coiled-coil and MATH domain. Multiple sequence alignment showed that OnTRAF3shares a relatively high identity with other known TRAF3 proteins.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RT-PCR) analysis showed OnTRAF3 transcripts were highly expressed in brain, skin, intestine and gill, and it could be induced by Streptococcus agalactiae. In HEK293T cells, OnTRAF3 presented both in the cytoplasm and nucleus. In addition, wide type (WT) OnTRAF3, activated NF-κB signal significantly, RING or Zinc finger was important for this activation. This study provides significant insights into the functions of TRAF3 in tilapia.
基于周丛藻类的雅鲁藏布江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王纤纤, 刘乐乐, 杨学芬, 杨瑞斌, 刘海平
[摘要](38) [HTML全文](35) [PDF 2079KB](2)
摘要:
为评估雅鲁藏布江流域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 研究于2013年10月、2014年4月和2014年7月, 在雅鲁藏布江流域干流及其4大支流上设置了26个采样点, 先对河流每个点位的海拔、坐标、河道底质类型及构成比例、河岸植被类型、水电工程等环境数据进行收集, 随后采集周丛藻类群落数据, 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周丛藻类生物完整性指数(P-IBI)评价指标体系, 结果显示: 调查期间, 雅鲁藏布江流域干支流共观察到周丛藻类7门10纲23目34科70属(种), 硅藻门(35.71%)、绿藻门(32.86%)和蓝藻门(20.00%)为前3个优势门类, 周丛藻类的优势种均属于硅藻门, 该水域属硅藻-绿藻-蓝藻型水体。周丛藻类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的变幅为4.84—9.41, 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变幅为2.41—4.80, 则表明雅鲁藏布江流域整体为轻污型-清洁型水体。周丛藻类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与P-IBI评价指标体系共同说明: 雅鲁藏布江流域干流上下游及其4大支流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优于雅鲁藏布江流域干流中游的健康状态。研究雅鲁藏布江流域水生态系统周丛藻类的群落特征和水环境的健康状态, 一方面能为西藏土著鱼类食性、摄食机制等的研究提供饵料数据基础, 另一方面能对河流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科学评价, 从而保障西藏水生态安全。
刚毛藻腐烂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的释放和细菌群落的变化
王玉明, 周盼盼, 周维成, 黄顺, 王景龙, 韦慧, 李根保
, doi: 10.7541/2022.2021.0309
[摘要](40) [HTML全文](38) [PDF 1790KB](0)
摘要:
通过室内培养模拟了高密度刚毛藻聚积腐烂过程, 研究了刚毛藻在不同腐烂时间段下的溶解性有机物(DOM)的释放和附着微生物的群落变化。结果表明: 在40d的分解实验中, 刚毛藻生物量(干重)减少, 且表现为前期损失快, 后期损失减缓的趋势。在实验结束时(40d), 干物质残留率为43.15%, 质量损失了56.85%。在刚毛藻分解过程中, DOM在7—10d内快速释放达到最大值, 而后降低。DOM的组分也变得复杂, 荧光峰从区域Ⅰ、Ⅱ和Ⅳ逐渐转移到区域Ⅲ和Ⅴ。大量的简单芳香蛋白, 如酪氨酸类物质被微生物转化为各种代谢物, 并产生了腐殖质类物质。刚毛藻附着微生物优势菌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 相对丰度分别为6.54%—71.62%、16.83%—55.50%和0.95%—20.91%。在腐烂过程的不同阶段中, 微生物的组成差异显著, 表现为前期主要是Proteobacteria占主导优势, 实验后期是Bacteroidetes占主导优势, 细菌群落的演替与DOM组成的变化相关。
光唇鱼仔稚幼鱼肠道菌群与养殖水体细菌群落的相关性
李珊珊, 张伟佳, 高阳, 储张杰, 李海东
, doi: 10.7541/2023.2022.0330
[摘要](39) [HTML全文](36) [PDF 2122KB](1)
摘要:
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 系统研究了光唇鱼(Acrossocheilus fasciatus)仔鱼、稚鱼和幼鱼肠道菌群组成及与同时期养殖水体细菌群落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 光唇鱼仔鱼、稚鱼和幼鱼的肠道菌群中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没有显著变化(P>0.05); 而随着光唇鱼幼体的发育, 养殖水体中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呈现显著下降趋势(P<0.05)。光唇鱼仔鱼和稚鱼肠道菌群中的优势菌门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组成, 而同时期养殖水体中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 光唇鱼幼鱼肠道菌群中的优势菌门为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和变形菌门, 同时期养殖水体中优势菌门由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梭杆菌门组成。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随光唇鱼幼体发育, 在光唇鱼肠道菌群中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梭杆菌门相对丰度的时序变化趋势与其在养殖水体中相同。在属水平上, 光唇鱼仔鱼、稚鱼肠道菌群中优势菌属均为醋酸杆菌属(Acetobacter), 而幼鱼肠道菌群中优势菌属为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稀有菌群和条件稀有菌群是光唇鱼肠道菌群和养殖水体细菌群落中的主要细菌分类类群。相关性分析表明, 光唇鱼肠道菌群与养殖水体细菌群落组成相关性不显著(P>0.05)。研究揭示了光唇鱼仔鱼、稚鱼、幼鱼肠道菌群及养殖水体中细菌群落的组成、结构及演替变化, 为深入研究光唇鱼仔稚幼鱼肠道菌群及健康养殖提供了参考依据。
禁渔初期鄱阳湖鱼类时空分布特征
李慧峰, 王珂, 余绪俊, 高雷, 贾春艳, 郭杰, 段辛斌, 王生, 陈大庆, 汪登强, 王琳
[摘要](60) [HTML全文](47) [PDF 1330KB](2)
摘要:
本研究于2020—2021年使用Simrad EY60鱼探仪对鄱阳湖进行了秋季、春季和冬季共3次的水声学调查, 并同步开展渔获物调查作为补充, 分析鄱阳湖鱼类资源时空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在季节分布上, 鱼类目标强度和密度值都表现为差异极显著(P<0.01), 其中目标强度表现为冬季(–51.0±14.13 dB)>春季(–52.10±4.59 dB)>秋季(–52.71±9.95 dB), 鱼类密度表现为冬季(54.61 ind./1000 m³)>秋季(46.10 ind./1000 m³)>春季(18.54 ind./1000 m³); 在水平分布上, 鱼类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且不同湖区间有显著差异(P<0.05), 秋季鱼类主要分布在中部湖区松门山, 冬季鱼类主要分布在北部湖区通江水道; 在垂直分布上, 各水层季节间的鱼类密度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 秋季和冬季均表现为底层>中层>表层, 春季表现为表层>中层>底层。综合来看, 鄱阳湖鱼类时空分布与鱼类的生活习性如产卵、育肥和越冬等因素密切相关。研究结果为从宏观空间尺度分析区域鱼类时空变动特征提供参考, 也为鄱阳湖禁捕效果评估及生物完整性评价提供数据支撑。
洱海沉水植物的光合特性与分布水深的关系
邓嘉懿, 高晓钰, 单航, 张霄林, 倪乐意, 曹特
, doi: 10.7541/2023.2022.0210
[摘要](37) [HTML全文](34) [PDF 2038KB](0)
摘要:
为研究沉水植物光合特性与其分布水深的关系, 选取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苦草(Vallisneria natans)、水蕴草(Egeria densa)、大茨藻(Najas marina)、微齿眼子菜(Potamogeton maackianus)、光叶眼子菜(Potamogeton lucens)和穿叶眼子菜(Potamogeton perfoliatus)等15种洱海常见沉水植物, 测定其光合作用参数。结果表明: 光合速率为2.8—18 .1 μmol O2/(g DW·h)、暗呼吸速率为0.3—2.0 μmol O2/(g DW·h)、光补偿点为6.3—63.8 μE/(m2·s)、光饱和点为55.6—441.5 μE/(m2·s), 不同沉水植物间光合作用参数存在显著差异。结合洱海全湖沉水植物分布水深调查结果, 沉水植物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与分布水深呈显著负相关; 苦草与其他物种比较具有更低的光补偿点6.3 μE/(m2·s)、光饱和点55.6 μE/(m2·s), 更适宜在深水或弱光条件下生长, 可作为沉水植被修复的先锋物种。
营养状态和代谢范围对锦鲫幼鱼群体行为的影响
凌鸿, 王春花, 付世建, 曾令清
, doi: 10.7541/2023.2022.0339
[摘要](38) [HTML全文](47) [PDF 1454KB](1)
摘要:
为考察营养状态和代谢范围对鱼类群体行为的影响, 研究以锦鲫(Carassius auratus)幼鱼为实验对象, 在(25.4±0.2)℃条件下先测定其摄食代谢和能量代谢(标准代谢率, SMR; 最大代谢率, MMR)计算代谢范围(AS=MMR-SMR), 再测定5个“营养-AS”处理组的锦鲫鱼群体中的个体空间位置、摄食量及个体特征(如个体游泳速度和加速度)和群体特征(如个体游泳速度同步性、个体间距离、最近邻距离和群体极性)。研究发现: 营养状态、饥饿、代谢范围、摄食和消化对鱼群中的个体空间位置均无影响。饥饿和消化对锦鲫群体的凝聚力并无影响, 但饥饿降低该种鱼群体协调性的现象仅在消化期间存在, 即群体中个体食物获取能力导致消化策略并非相同, 由此引发个体游泳运动同步性更加紊乱, 最终导致群体协调性下降。在正常营养状态的锦鲫群体中, 群体前部的空间可赋予个体获得更多食物资源的生态收益, 但饥饿消除该群体中个体空间分布生态收益的异质性。对照组摄食量与摄食水平与预测剩余的AS呈负相关, 饥饿组摄食量与摄食水平与预测剩余的AS不相关。研究表明: 在正常营养状态的锦鲫群体中, 群体前部的空间可赋予个体获得更多食物资源的生态收益, 但饥饿消除该群体中个体空间分布生态收益的异质性。饥饿和消化对锦鲫群体的凝聚力并无影响, 但饥饿降低该种鱼群体协调性的现象仅在消化期间存在, 即群体中个体食物获取能力导致消化策略并非相同, 由此引发个体游泳运动同步性更加紊乱, 最终导致群体协调性下降。
青海湖新生湖滨带与主湖区水环境特征差异研究
马凯丽, 熊雄, 敖鸿毅, 胡红娟, 俞智鹏, 赵邦明, 马容真, 吴辰熙
, doi: 10.7541/2022.2021.0289
[摘要](52) [HTML全文](43) [PDF 1156KB](9)
摘要:
文章研究对比了青海湖水位上升后形成的新生湖滨带与主湖区在不同季节的水环境特征差异。结果显示, 在测定的14个指标中, 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浊度和电导率等指标在湖滨带与主湖区间存在显著空间差异, 而pH、总氮、溶解氧饱和度、水温、溶解氧浓度、溶解性磷、溶解性无机氮、氨氮、亚硝氮和硝酸盐氮等指标无显著空间差异; 但结合各指标的变异系数、季节变化和主成分分析的结果来看, 所有指标在新生湖滨带都表现出更大的变异系数, 6月湖滨带样点主要在溶解性营养盐指标方面离散, 8月湖滨带样点主要在淹没土壤释放物质相关指标方面离散, 两者可能分别受到生物残体分解和淹没土壤释放的影响。研究的结果表明, 青海湖的新淹没湖滨带的水环境特征与主湖区存在明显差异。土壤释放、生命活动、风浪、水深和温度等因素共同塑造了青海湖新生湖滨带的水环境特征。上述结果提示了青海湖部分湖滨带区域的水环境特征有利于刚毛藻生长, 同时也可能受到刚毛藻暴发影响。新生湖滨带对青海湖水生态系统的持续影响还需要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关注。
大口黑鲈amh基因全长cDNA克隆、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李兵部, 曹哲明, 陶易凡, 徐钢春, 许爱国, 李鸣霄, 张红英, 陈诗扬, 强俊, 徐跑
, doi: 10.7541/2022.2021.0343
[摘要](46) [HTML全文](47) [PDF 6489KB](3)
摘要:
为研究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s)抗缪勒氏管激素(amh)基因的表达及其在性腺发育中的潜在作用, 研究利用RACE技术克隆得到了大口黑鲈amh基因, 并制备Amh多克隆抗体, 通过qRT-PCR、Western Blot分析Amh在大口黑鲈不同组织和不同发育阶段性腺中的表达模式, 最后利用HE染色法和免疫组化观察不同发育阶段性腺的形态组织学变化及其与Amh表达的潜在关系。结果显示: 大口黑鲈amh基因 cDNA序列全长2050 bp, 由24 bp5′非编码区、394 bp3′非编码区和1632 bp的开放阅读框组成, 共编码543个氨基酸。amh基因mRNA在大口黑鲈11个组织中均有表达, 其中雄鱼精巢中表达量最高, 肌肉次之, 雌鱼卵巢中表达量最高, 肌肉次之。amh基因在雌雄鱼不同发育阶段的性腺中表达存在显著差异, 精巢中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卵巢(P<0.05)。同时,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Amh蛋白在精巢中表达丰度较高。amh基因在精巢中的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且在孵化后65d鱼精巢中其表达量达到最高(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mh表达于早期精巢的支持细胞; 孵化后135d和215d雄鱼精巢中其表达量明显下降, HE染色显示雄鱼精巢处于精子细胞生成和精子形变期, Amh主要表达于支持细胞中, 精子占据精巢的绝大部分空间, 支持细胞所占面积比例减少。amh基因在孵化后45d、65d和135d雌鱼卵巢中表达量较低, 孵化后215d表达量上升, 并且在卵母细胞的细胞膜边缘及外周的滤泡细胞和颗粒细胞检测到了Amh阳性信号。研究结果表明: 在精巢中, Amh可能参与早期精巢发育; 在卵巢中, 其可能参与颗粒细胞和滤泡细胞发育。综上所述, Amh在大口黑鲈性腺发育中发挥着关键的调控作用。
大口黑鲈β-防御素在杆状病毒系统中的表达及抑菌活性
管翠翠, 邱礽, 李洁琼, 蒋长军, 姚伦广
, doi: 10.7541/2022.2021.0335
[摘要](43) [HTML全文](44) [PDF 2528KB](1)
摘要:
β-防御素是鱼类天然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杆状表达系统表达大口黑鲈β-防御素, 研究其具有高效、广谱的不同于抗生素的独特抗菌的能力。研究通过序列分析, 发现大口黑鲈β-防御素(MSBdefe)与其他物种β-防御素具有相似的特征, 都包含6个保守的半胱氨酸。将MSBdefe基因进行昆虫密码子优化合成后, 克隆至穿梭载体pYBDM-IM质粒中, 构建成为重组质粒MSBdefe-pYBDM-IM, 重组质粒转化感受态细胞MultiBac/rSW106/asd-/inv+, 阳性重组菌株MSBdefe-pYBDM-IM-Am直接用于Sf9细胞的感染, 获得重组杆状病毒AV-MSBdefe。通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AV-MSBdefe感染Sf9细胞后蛋白表达, 结果表明成功获得MSBdefe重组蛋白。通过对淡水鱼类最常见的病原菌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活性分析, 结果显示当MSBdefe重组蛋白的终浓度为30 μg/mL时, 抑菌效率为83.00%, 并随着蛋白稀释2倍、4倍后, 即终浓度为15和7.5 μg/mL时, 抑菌效果逐渐减弱, 抑菌效率分别为54.33%和33.67%, 进而验证了大口黑鲈β-防御素能够抑制嗜水气单胞菌的生长, 且随着蛋白浓度的降低抑制能力下降。这些结果为利用昆虫生物反应器规模化生产鱼类β-防御素奠定了基础, 以期为开发能够替代或部分替代抗生素的天然抗菌剂提供良好的候选者和技术途径。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卤虫卵生和卵胎生相关基因表达研究
欧阳雪梅, 郑毓毓, 韩学凯, 许如意, 隋丽英
, doi: 10.7541/2022.2021.0308
[摘要](59) [HTML全文](42) [PDF 1869KB](0)
摘要:
为揭示卤虫(Artemia)不同繁殖模式的发生机制, 文章通过构建孤雌生殖卤虫卵生和卵胎生差异转录组文库并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 对两种繁殖模式间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查找筛选, 然后利用qRT-PCR对候选繁殖模式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行分析。转录组测序显示有1452个差异表达基因, 包括601个上调基因和851个下调基因。根据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分类结果可知, 注释到生物过程、细胞组成和分子功能的unigene分别有1243、306和530个。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基因显著富集在抗原加工和核糖体通路中。结合转录组分析, 进一步筛选得到6个生殖相关基因, 并针对不同繁殖模式下的卤虫进行qRT-PCR, 结果表明, 6个生殖相关基因在卵生卤虫卵巢中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卵胎生卤虫。此外, 对6个候选生殖相关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保守结构域进行预测, 发现均与之前报道的相应基因保守结构域一致。综上所述, 研究所选择的6个基因可能影响参与了卤虫的生殖过程。研究结果为孤雌卤虫繁殖模式分子机制调控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信息, 有助于完善卤虫的生殖生物学理论。
不同类型化感物质抑制蓝藻效益比较及联合抑藻效应评述
郭钟惠, 李洁明, 张明霞
, doi: 10.7541/2023.2022.0244
[摘要](50) [HTML全文](48) [PDF 2953KB](2)
摘要:
世界范围内的蓝藻水华持续威胁着水生生态系统功能和人类健康, 化感物质凭借其环境安全和对微藻有特异毒性等特征可以短期抑制蓝藻水华的暴发和生长。文章分别概括了酚类化合物、含氮化合物、脂肪酸/酯类、萜类化合物四类化感物质及其衍生物对蓝藻水华典型藻种的抑制活性和规律, 并分类总结高效抑藻化感物质(EC50<10 mg/L)的特异杀藻作用靶点和生产成本以预估其实际应用潜能。结果指出, 单独胁迫下的各类化合物具不同抑藻特性: 脂肪酸/酯类能以较少剂量对蓝藻产生极强毒性, 对蓝藻多样的作用靶点是其具有极强抑制效果的关键, 可在0.015—52.95 mg/L浓度范围内将目标蓝藻抑制50%, 且高效抑藻脂肪酸的耗材成本较低、性价比最优; 酚类化合物总数最多、活性普遍较高但也存在差异, 半数效应浓度(EC50)为0.05—162.53 mg/L, 可通过抑制光合作用、破坏细胞氧化应激平衡和干扰细胞壁/膜结构等多个靶点抑制蓝藻生长, 但高效抑藻酚类的理论耗材成本差异较大, 性价比次于脂肪酸位于第二位; 含氮化合物对蓝藻存在特异性抑制作用且整体抑藻能力均匀高效, EC50集中于0.3—8.14 mg/L, 主要通过干扰光合作用, 尤其是阻断电子转运和破坏细胞结构(包括超微结构)而对蓝藻造成不可恢复的严重损伤, 但成本较高、性价比最低而难以广泛实际应用; 萜类化合物抑制效果弱于其他三个类别的化感物, 主要集中于多途径干扰蓝藻细胞的光合功能, 但EC50高达25.3—228 mg/L, 实际应用也受限。为减少各种化感物质用量、降低经济成本并实现更高效的化感抑藻效果, 文章总结归纳相同和不同类型化合物联合产生的作用类型及规律, 指出化感物质所产生的联合作用取决于混合化感物质的数量、作用靶点、混合比例和混合物含量四个因素, 并提出抑藻靶点多且互补的化感物质组成的“多靶点组合”, 以及提升高抑藻活性物质比例的“新木桶效应”协同作用规律。同时指出参考植物实际分泌物的种类与含量进行多元混合抑藻, 更易出现协同作用等。为科学、综合、安全选择和应用并合理配比化感物质治理蓝藻水华提供优选依据。
台风利奇马对海水贝塘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
魏军丞, 张翔, 蔡逸龙, 蔡景波, 肖国强
, doi: 10.7541/2023.2022.0257
[摘要](148) [HTML全文](56) [PDF 1815KB](3)
摘要:
为了揭示台风前后海水池塘贝类养殖过程中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对养殖水体环境基因组DNA中16S 和18S rRNA基因进行了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 原核生物OTU数(28728)明显高于真核生物(8498), 其中原核生物优势类群主要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蓝藻门(Cya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绿菌门(Chlorobi)等; 真核生物优势类群为纤毛虫、鞭毛虫、原绵虫、杯鞭虫、隐藻、棕鞭藻和硅藻等, 其中硅藻丰度占比在台风后显著性增加(P<0.05)。台风过后真核生物多样性均未发生显著改变, 原核生物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 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 而OTU数和Chao I指数则未发生显著改变。PCoA分析显示, 台风后原核和真核生物群落结构均产生时间异质性, 但仅原核生物群落结构产生显著差异。ANOSIM显示, 真核和原核微生物群落在台风前后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其中原核微生物每个时间点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 而真核微生物仅在10d后出现显著差异(P<0.05)。RDA分析显示, 水温对原核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P<0.05), 而化学需氧量和活性磷酸盐则对真核生物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P<0.05)。研究表明, 在台风扰动后, 海水池塘浮游生物群落在短期内均发生了显著改变, 原核生物群落改变大于真核生物, 细菌群落多样性水平在先显著降低, 后恢复至台风前水平, 表现出相较于真核微生物更强的敏感性, 且两者均未能恢复至台风前群落组成。因此, 在海水池塘贝类养殖中应对台风影响的重点措施应主要放在防止养殖生物对环境剧变产生应激, 并适当补充用于环境调节的益生菌制剂, 以弥补台风造成的菌相改变可能带来的生态功能缺失。
藻源污染物特性对高藻水微滤处理过程中膜污染的影响
张事, 孙凌凯, 马方凯, 徐望朋, 高兆波, 张忠义, 李迎喜, 吴振斌, 张学治
, doi: 10.7541/2023.2022.0264
[摘要](47) [HTML全文](54) [PDF 1463KB](3)
摘要:
采用不同生长时期的藻细胞、藻源型有机物(AOM)及原藻液进行过滤实验, 研究不同生长时期的藻源污染物对膜污染的影响特性及机制。利用UMFI法分析不同生长时期的藻细胞、AOM及原藻液的污染程度; 采用CRITIC分析法定量分析了不同生长时期的AOM和藻细胞在混合过滤过程中对膜污染的贡献率, 同时采用混合污染堵塞模型分析了不同生长时期的原藻液不同过滤阶段的主要污染堵塞类型。结果表明, 三个生长时期的藻细胞及AOM的膜污染程度均为对数期最轻; 值得注意的是, 在原藻液过滤过程中藻细胞及AOM的膜污染贡献率随着生长时期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其中AOM的污染权重随着生长时期的延长不断减小, 而藻细胞的污染权重随着生长时期的延长不断增大。不同生长时期的原藻液过滤过程中均呈现两段式污染堵塞类型, 并且后段均为滤饼堵塞。研究不仅阐明了藻源型污染物特性对微滤处理高藻水膜污染的影响机制, 同时也为改善膜污染的技术开发提供参考。
罗氏沼虾育苗期浮游细菌群落演替模式、驱动因素及其生物标志物
邹松保, 原居林, 程海华, 倪蒙, 刘梅, 高强
, doi: 10.7541/2023.2022.0220
[摘要](53) [HTML全文](56) [PDF 2176KB](2)
摘要:
为了探究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育苗期浮游细菌群落的时间动态和组装机制, 对3个苗种厂的全育苗周期进行持续追踪, 利用16S rRNA扩增子测序评估了罗氏沼虾幼苗发育过程中浮游细菌群落的动态演替、环境驱动因素、微生物标志物和共现网络。细菌群落的α-多样性在育苗期呈U型分布规律, 群落相似性遵循时间衰减模式, 群落周转率为0.011。随着虾苗的发育, 微杆菌科(Microbacteriaceae)(放线菌门: Actinobacteria)和冷形菌科(Cryomorphaceae)(拟杆菌门: 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 而拟杆菌门中的黄杆菌科(Flavobacteriaceae)和藏红花黄色线菌科(Crocinitomicaceae)的比重下降。pH是影响浮游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组成的最主要的环境驱动因素。利用随机森林分析, 鉴定了12个幼苗发育相关的微生物标志物, 其中伯克氏菌科(Burkholderiaceae)和圆杆菌科(Cyclobacteriaceae)分别是育苗早期(1—2d)和中期(8—10d)的指示性类群, 而腐螺旋菌科(Saprospiraceae)和分枝杆菌科(Mycobacteriaceae)作为标志物类群出现在中后期(16—21d)。育苗系统中菌群以正相关关系为主的共现模式随幼苗发育而减弱, 而负相互作用增加。研究结果揭示了罗氏沼虾育苗期浮游细菌群落的演替动态和群落聚集模式, 将为微生态调节和病害防控提供新见解。
基于CytbITS1基因的两种不同体型湘华鲮遗传差异研究
符文, 楚贤斌, 刘文彬, 彭亮跃, 梁志强, 李传武, 肖亚梅
, doi: 10.7541/2022.2021.0382
[摘要](71) [HTML全文](58) [PDF 1686KB](2)
摘要:
研究采用CytbITS1基因序列作为分子标记对平背型和高背型湘华鲮的遗传差异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基于CytbITS1基因序列, 高背型和平背型湘华鲮在碱基组成上均表现出偏向性, 且呈现出高单倍型多样性和低核苷酸多样性的特征。遗传距离分析和NJ系统树构建的结果表明, 两种不同体型湘华鲮遗传分化程度低, 未达到种群分化的水平。综上所述, 高背型和平背型属于同一个种群。研究结果丰富了湘华鲮分子生物学数据, 为湘华鲮种质资源保护及产业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铜绿微囊藻光合活性对LED光短期暴露的响应
邓睿, 许萍萍, 凡盼盼, 李波, 张羽珩, 吕海英, 毕永红
, doi: 10.7541/2022.2021.0339
[摘要](236) [HTML全文](106) [PDF 2476KB](15)
摘要:
为探究LED光对蓝藻光合活性的影响, 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 PCC 7806为对象, 25 μmol photons/(m2·s)白色荧光灯为对照, 检测了不同光质光强LED处理2h 的光合活性。结果表明, 与对照相比, 25—50 μmol photons/(m2·s) LED红光和蓝光、25—100 μmol photons/(m2·s) LED白光和绿光处理下, 细胞光合活性(Fv/Fm)显著提高。大于100 μmol photons/(m2·s)的LED红光和蓝光、大于200 μmol photons/(m2·s)的LED白光及大于500 μmol photons/(m2·s)的LED绿光处理对光合活性有显著抑制作用, 光系统II(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电子传递速率ETR(II)、光量子产量Y(II)、光系统I(PSI)电子传递速率ETR(I)、光量子产量Y(I)随光强升高而降低; \begin{document}$ {\text{Q}}_{\text{A}}^{\text{-}} $\end{document}和QB间电子传递阻遏程度、PSII无活性反应中心(PSIIx)的比例及单个活性反应中心吸收的能量通量(ABS/RC)、单个活性反应中心耗散的总能量(DI0/RC)、细胞单位面积藻体吸收的能量(ABS/CS0)、单位面积藻体热耗散的能量(DI0/CS0)随光强升高而增加; 而单个活性反应中心传递的电子通量(ET0/RC)、单位面积藻体活性反应中心捕获的能量通量(TR0/CS0)、单位面积藻体电子传递的能量通量(ET0/CS0)随光强升高而降低(P<0.05); 单个活性反应中心捕获的激发能量通量 (TR0/RC)无显著变化(P>0.05); 在同一光强不同光质作用下, Fv/FmETR(II)、Y(II)、ETR(I)、Y(I)的下降程度、\begin{document}$ {\text{Q}}_{\text{A}}^{\text{-}} $\end{document}和QB间电子传递阻遏程度、PSIIx、ABS/RCDI0/RC、ABS/CS0DI0/CS0的增加程度、ET0/RCTR0/CS0ET0/CS0的降低程度均表现为红光最大, 绿光最小。这些结果显示, 四种LED光质在低光强下可显著提高微囊藻光合活性并保证能量分配的平衡; 高光强通过影响PSII 反应中心、抑制 PSII 电子传递链受体侧的电子传递来降低微囊藻光合活性, 同时, 细胞大量吸收的光能通过增加热耗散、降低电子传递量子产额的方式来保护和缓解强光胁迫压力。研究揭示了铜绿微囊藻光合活性对LED光的响应机制, 确认高光强LED光可抑制藻细胞光合活性, 是防控微囊藻爆发性增殖的可能技术途径。
湖泊阻隔对鱼类群落的影响——以保安湖为例
屈霄, 高雯琪, 陆颖, 刘晗, 熊芳园, 陈宇顺
, doi: 10.7541/2023.2022.0117
[摘要](78) [HTML全文](55) [PDF 2243KB](3)
摘要:
为探讨湖泊内部阻隔引发的生态问题, 阐释鱼类群落聚合对湖泊内部阻隔的响应, 研究选取长江中游典型阻隔湖泊保安湖为研究对象, 于2019—2020年夏季和秋季对其肖四海湖区(完全阻隔)、扁担塘湖区(半阻隔)、桥墩湖区(半阻隔)和主体湖区的鱼类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 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置换多元方差分析和非度量多维尺度等多重统计方法分析了湖区间鱼类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差异。结果表明, 完全阻隔湖区肖四海鱼类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其种类数[(15±3)种]显著低于半阻隔湖区[(22±3)种]和主体湖区[(23±3)种, P<0.05], 鱼类丰度高而生物量低, 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显著低于主体湖区(P<0.05), 功能丰富度指数、功能分散度指数和功能均匀度指数也显著较低(P<0.05); 而半阻隔湖区鱼类群落结构与主体湖区无显著性差异。置换多元方差分析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也显示出完全阻隔湖区鱼类群落与半阻隔湖区和主体湖区鱼类群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半阻隔湖区与主体湖区无显著性差异。研究发现湖泊内部水文阻隔对鱼类群落组成也有着重要影响, 恢复湖泊内部水文自由连通对湖泊生态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着重要作用。
大口黑鲈微卫星多重PCR体系及3个群体的遗传分析
傅建军, 龚雅婷, 朱文彬, 强俊, 张林兵, 王兰梅, 罗明坤, 董在杰
, doi: 10.7541/2023.2022.0296
[摘要](63) [HTML全文](60) [PDF 1068KB](3)
摘要:
为开展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种质评估和遗传分析提供便捷的研究手段, 试验筛选了扩增效果好、具有多态性的18个微卫星位点, 构建了6组3重PCR体系。随后将多重PCR体系应用于大口黑鲈3个群体(美国群体USA、“优鲈1号”YLO和杂交子代HYB)的遗传分析。结果显示, 各位点的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和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分别介于3—14、1.622—5.841、0.333—0.806、0.385—0.833和0.361—0.810, 其均值分别为7.722、3.056、0.577、0.626和0.579。剔除2个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位点的分析显示, YLO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低, HYB的平均观测杂合度最高(Ho=0.743), 其余多态性指标均在USA中呈现最高值。USA与YLO间的Nei’s遗传距离最远(0.362), HYB与USA和YLO间的Nei’s遗传距离分别为0.112和0.179。两两群体间均存在极显著的遗传分化(P<0.01), 其中USA与YLO间遗传分化水平最高(FST=0.209)。基于等位基因频率的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 USA和YLO具有相对独立的遗传结构, 而HYB呈现出不同的遗传来源。主成分判别分析的散点图显示, 不同群体来源的个体能获得较有效区分, HYB分布介于USA和YLO的区域之间。研究表明, 试验构建的微卫星多重PCR体系, 涉及位点具有较高多态性, 并能有效应用于大口黑鲈的群体遗传分析, 可为其遗传育种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厚壳贻贝新型抗菌肽Myticalin和Mytimacin的分子鉴定
刘璐, 杨金月, 阳宗欣, 何建瑜, 张晓林, 何梦岚, 严小军, 廖智
, doi: 10.7541/2022.2021.0392
[摘要](63) [HTML全文](59) [PDF 2880KB](2)
摘要:
从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血细胞转录组数据中鉴定到两种新型抗菌肽, 分别为myticalin和mytimacin。为了解两种抗菌肽的结构与功能, 以及在贻贝免疫过程中的响应模式, 采用固相化学合成技术获得两种抗菌肽化合物, 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抑菌活性测试, 红细胞毒性测试及对微生物抑制作用机理的扫描电镜观察。此外, 研究了贻贝在不同微生物诱导下, 两种抗菌肽的表达模式。研究结果表明, 化学合成的myticalin和mytimacin均具有抑菌活性, 但抑菌谱有所差异。两种抗菌肽尽管结构差异较大, 但对金黄葡萄球菌和溶藻弧菌的作用机制类似, 均能导致细菌表面形态结构发生变化。此外, mytimacin对白色念珠菌表现出明显抑制作用, 且其作用机制不同于金黄葡萄球菌和溶藻弧菌, 能导致白色念珠菌表面出现孔洞, 而myticalin则无此现象。两种抗菌肽在不同微生物诱导后, 其表达量均明显上调, 但myticalin表现出对革兰氏阳性菌诱导的敏感性, 而mytimacin表现出对真菌和革兰氏阳性菌诱导的敏感性。研究为深入了解贻贝抗菌肽的分子多样性及其抑菌活性机制, 以及贻贝抗菌肽的分子工程研究奠定了基础。
转录组分析揭示溶藻弧菌感染早期大黄鱼的免疫应答特征
程安怡, 王永阳, 翁华松, 陈新华, 张伟妮
, doi: 10.7541/2022.2021.0388
[摘要](65) [HTML全文](56) [PDF 8867KB](0)
摘要:
为探究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抗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感染的免疫应答机制, 研究通过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的手段, 在转录组水平分析了溶藻弧菌感染24h后大黄鱼头肾中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 共获得1 903个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 其中641个上调表达基因, 1 262个下调表达基因。通过Gene Ontology(GO)和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发现, 一些先天性免疫相关基因, 包括补体(C1qbpC1QL2C7)、热休克蛋白(hspd1hspa4hspa5hspa9)、抗菌肽(Hepcidin-1)、C型凝集素受体(Clec4eMR1)、己糖激酶(hex1)、精氨酸酶(Arg-II)和线粒体翻译延伸因子(TUFM)等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 而许多与获得性免疫相关基因, 包括T、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FcR5CCL17)、T细胞调控(TCRαTCRβCD3εCD3γδ、CD3ζZAP-70ITK)及免疫球蛋白参与抗原识别(Ighv 5AIghv 914Ighv XIG14)等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结果表明, 在感染早期, 大黄鱼先天性免疫在抵御溶藻弧菌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 而此时获得性免疫受到了抑制。
饲料中添加刺五加对吉富罗非鱼脂质沉积、抗氧化能力及肠道消化酶和微生物的影响
李全杰, 朱昊俊, 强俊, 聂志娟, 高建操, 孙毅, 徐钢春
, doi: 10.7541/2023.2022.0281
[摘要](58) [HTML全文](51) [PDF 1462KB](2)
摘要:
为明确饲料中添加刺五加超微粉对吉富罗非鱼脂质沉积、抗氧化能力以及肠道消化酶和微生物的影响, 通过为期8周的饲养试验, 在饲料中添加4‰的刺五加超微粉(中草药添加剂), 对比研究饲料添加刺五加后吉富罗非鱼肠道消化酶、肝脏生化指标和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 (1)饲料添加4‰的刺五加超微粉可以显著提高肠道消化酶(淀粉酶、脂肪酶和胰蛋白酶)含量, 罗非鱼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效率均显著升高; (2)饲料添加4‰的刺五加超微粉可以显著降低肝脏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和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水平, 同时肝脏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性升高; (3)饲料添加4‰的刺五加超微粉可以显著影响肠道微生物组成, 提升肠道微生物alpha多样性, 部分多样性指数与淀粉酶、脂肪酶、SOD显著正相关, 与TC、TG显著负相关; (4)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是吉富罗非鱼肠道优势菌门。筛选出的核心差异菌属是显著富集于对照组的肠弧菌属(Enterovibrio)、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和霍氏弧菌属(Grimontia), 显著富集于刺五加添加组的劳森氏菌属(Lawsonia)、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短螺旋体属(Brevinema), 在吉富罗非鱼肠道内存在着一定丰度的潜在致病菌。(5)PICRUSt2功能预测表明代谢(Metabolism)在一级功能层显著富集, 对照组疾病(Human diseases)代谢通路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刺五加添加组, 两个处理组在二级功能层有相似的分布特征, 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功能将在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综上, 饲料中添加刺五加超微粉可以影响吉富罗非鱼的肠道酶活、肝脏生化指标和肠道菌群组成和功能, 促进罗非鱼的健康生长。
微囊藻对柔细束丝藻生长及土臭素合成与释放的影响
李晓宇, 周维成, 韦慧, 黄顺, 李敦海
, doi: 10.7541/2022.2021.0377
[摘要](71) [HTML全文](66) [PDF 1298KB](1)
摘要:
文章选择两种特征不同的微囊藻——产毒的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和无毒的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rgii), 分别以不同的接种比例(1﹕2、1﹕1和2﹕1)与产土臭素(geosmin)的柔细束丝藻(Aphanizomenon gracile)混合培养, 以探索种间相互作用对藻类生长和束丝藻土臭素合成与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共培养条件下, 两种微囊藻均抑制了柔细束丝藻的生长, 而柔细束丝藻却促进了两种微囊藻的生长。惠氏微囊藻促进了柔细束丝藻土臭素的释放(接种比例为1﹕1时, 束丝藻胞外土臭素的细胞份额达到269.43 fg/cell), 仅在生长前期与生长受到抑制阶段促进了土臭素的合成; 铜绿微囊藻在共培养早期促进了束丝藻土臭素的合成, 但共培养却抑制了土臭素的释放, 而且在共培养的中后期已检测不到土臭素。研究结果表明, 在自然水体中束丝藻与微囊藻的季节演替过程中, 微囊藻在与束丝藻的竞争中处于优势, 且微囊藻对束丝藻的竞争压力促使后者合成异味物质, 随着束丝藻的消亡可能伴随大量异味物质的释放, 增加异味事件发生风险。
青藏高原天然湿地水环境特征和水质净化能力分析
刘倩, 赵娥, 王克焕, 熊雄, 吴辰熙
, doi: 10.7541/2023.2022.0014
[摘要](60) [HTML全文](71) [PDF 1258KB](2)
摘要:
研究以拉萨市拉鲁湿地及其相连干渠和茶巴朗湿地水体为研究对象, 分别于2020年8月(夏季)和2021年4月(春季)各采集22个水样, 测定水体氮磷营养盐和高锰酸盐指数, 分析了夏季和春季湿地的水环境特征和水质净化能力。结果表明, 拉鲁湿地和茶巴朗湿地由于流域人为污染水平不同进水水质存在差异, 拉鲁湿地进水水质主要受氮磷营养盐影响, 茶巴朗湿地水质主要受耗氧有机物影响。两湿地对水质都具有净化作用, 不同季节湿地对不同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也有所差异。夏季, 拉鲁湿地对TN、NH3-N、NO3-N、TP和SRP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75.0%、65.2%、89.5%、82.2%和35.3%。茶巴朗湿地对TN、NH3-N、NO3-N、TP和SRP的去除率分别为60.7%、73.5%、12.7%、35.9%和5.0%。夏季两湿地对CODMn均未表现出去除作用。春季, 拉鲁湿地对TN、NH3-N、NO3-N、TP、SRP和CODMn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35.2%、65.9%、56.8%、59.5%、62.3%和17.9%。茶巴朗湿地的水质净化效果较差, 对TN、NH3-N、NO3-N、TP、SRP和CODMn的去除率分别为2.2%、10.2%、11.3%、11.3%、9.0%和26.0%。湿地水生植物、湿地结构、特殊的水动力特征及水污染负荷都可能影响高原湿地的水质净化能力, 春季高原湿地较低的水温、植物丰度和水文条件可能会降低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西藏拉鲁湿地和茶巴朗湿地外来鱼类群落结构及变动趋势
朱仁, 隋晓云, 孙欢欢, 贾银涛, 冯秀, 陈毅峰
, doi: 10.7541/2023.2022.0337
[摘要](41) [HTML全文](79) [PDF 1076KB](4)
摘要:
本研究于2019—2021年在西藏拉鲁湿地和茶巴朗湿地使用刺网和地笼等组合渔具开展了鱼类实地调查, 分析了外来鱼类物种组成、优势种和群落功能多样性, 并结合已发表的文献资料, 探讨了西藏湿地外来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动趋势及影响。结果表明, 共采集到外来鱼类10种, 隶属于4目5科, 包括鲫(Carassius auratus)、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鲤(Cyprinus carpio)、丁鱥(Tinca tinca)、棒花鱼(Abbottina rivularis)、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鲇(Silurus asotus)、小黄䱂(Micropercops swinhonis)和中华青鳉(Oryzias sinensis)。外来鱼类的个体数和重量分别占本地种和外来种总渔获物的94.86%和70.71%, 其中主要组成为鲫和麦穗鱼等小型鱼类。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表明鲫、麦穗鱼、大鳞副泥鳅和鲤等4种为拉鲁湿地外来鱼类优势物种, 鲫、麦穗鱼和小黄䱂等3种为茶巴朗湿地的优势物种。在拉鲁湿地和茶巴朗湿地鱼类种类组成、个体数量和生物量中外来鱼类均已占据优势地位, 且外来鱼类的群落功能多样性(FD)亦高于土著鱼类。结合历史数据, 西藏拉鲁湿地和茶巴朗湿地已记录外来鱼类12种, 其中具高度入侵风险物种达6种, 外来鱼类物种数从2000年左右的2种增加到现在的10种, 并且丁鱥和中华青鳉分别在西藏自然水体中和茶巴朗湿地中首次被发现。此外, 两个湿地12种外来鱼类均为拉萨市场中的常见经济鱼类及携带鱼类, 是由于放生而进入湿地自然水体中, 且鲫、大鳞副泥鳅和麦穗鱼等均已建立自然种群。因此, 加强对放生的科学管理及开展外来鱼类的长期监测, 是防范外来鱼类入侵及高原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迫切任务。
青海湖主湖区与湖水淹没区的细菌群落结构差异分析
张炜, 周欣雅, 马凯丽, 李华, 虞功亮, 敖鸿毅, 霍达
, doi: 10.7541/2023.2022.0235
[摘要](49) [HTML全文](56) [PDF 1157KB](3)
摘要:
为对比青海湖与湖滨淹没区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差异, 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 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下水体的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异同。结果表明: 青海湖主湖区及淹没区的细菌在分类门级水平上相对丰度最高的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 44.8%), 其次分别隶属于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 (25.9%±7.8)%]、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 (13.6%±5.4)%]、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 (7.54%±9)%]和柔壁菌门[Tenericutes, (3.32%±2)%]。淹没区整体微生物多样性显著高于主湖区水体。部分微生物分类属在两个湖区呈现显著的分布差异暗示这些细菌对于环境特征的适应性。节线藻在青海湖主湖的分布广泛显示其可能在高原咸水湖泊的碳氮循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栖居地如何塑造咸水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饲料蛋白源和养殖密度对草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董立学, 解绶启, 周亮, 陆星, 田娟, 喻丽娟, 文华, 肖江蓉, 蒋明
, doi: 10.7541/2023.2022.0268
[摘要](53) [HTML全文](80) [PDF 737KB](3)
摘要:
为探究饲料蛋白源和养殖密度对草鱼生长以及生理健康的影响, 以初始体质量为(5.36±0.18) g的草鱼为试验对象, 采用双因素正交实验, 研究饲料非粮蛋白源(豆粕、乙醇梭菌蛋白、黄粉虫、棉籽浓缩蛋白、小球藻)和初始养殖密度(0.11、0.16 和0.21 kg/m3; 对应为20、30和40尾/网箱)及其交互作用对草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养殖试验在池塘网箱(1.0 m×1.0 m×1.5 m)中进行, 养殖周期为60天。结果表明: 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 各蛋白源组草鱼饲料系数均呈增长趋势, 特定生长率、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和肝体比均呈降低趋势。在不同养殖密度下, 黄粉虫组饲料系数均显著高于其它蛋白源组(P<0.05), 特定生长率、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显著低于其它蛋白源组(P<0.05)。当养殖密度为0.11和0.16 kg/m3时, 试验草鱼生长性能接近, 其特定生长率显著优于0.21 kg/m3密度组(P<0.05)。饲料蛋白源和养殖密度对草鱼全鱼水分和粗蛋白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不考虑饲料蛋白源, 0.21 kg/m3密度组草鱼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它密度组(P<0.05), 血清中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及葡萄糖水平显著高于其它密度组(P<0.05), 养殖密度对血清中碱性磷酸酶、白蛋白、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水平影响不显著(P>0.05)。不考虑养殖密度, 小球藻组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乙醇梭菌蛋白组、黄粉虫组和棉籽浓缩蛋白组(P<0.05), 黄粉虫组碱性磷酸酶水平显著高于乙醇梭菌蛋白组(P<0.05), 饲料蛋白源对血清中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葡萄糖水平影响不显著(P>0.05)。饲料蛋白源和养殖密度对试验草鱼增重率、肝体比、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葡萄糖的交互作用显著(P<0.05)。以蛋白质效率和增重率为评价指标, 草鱼对5种蛋白源的利用能力为: 乙醇梭菌蛋白=小球藻=棉籽浓缩蛋白=豆粕>黄粉虫。
稻鱼共作对水稻产量效应的Meta分析
蔡淑芳, 黄献光, 黄惠珍, 包巍, 张钟, 雷锦桂
, doi: 10.7541/2023.2022.0288
[摘要](61) [HTML全文](71) [PDF 1016KB](5)
摘要:
定量分析世界范围内稻鱼共作对水稻的产量效应, 为稻鱼共作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搜集了公开发表的102组稻鱼共作与水稻单作处理的水稻产量数据(截至2021年12月31日)。运用Meta分析方法, 明确了稻鱼共作对水稻产量的综合效应, 进而量化分析了时间区域、田间条件、水稻品种、肥药管理、鱼苗投放和投喂管理等对稻鱼共作产量效应的影响。与水稻单作相比, 稻鱼共作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 平均增产率约为17.2%(95%CI: 9.4%—25.6%), 分析结果可靠。不同区域气候稻鱼共作的产量效应差异显著, 国外和热带气候区域较高。2011年以后年份、田沟布局为一侧、水稻品种为粳稻的试验田中, 稻鱼共作的水稻增产率相对较高; 不同测产方式的产量效应差异不显著。不同肥药管理稻鱼共作的产量效应差异显著, 施肥3次、单一追肥、施用有机肥与无机肥、施药的产量效应较高; 在保障增产效应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减少肥料农药的施用量, 采用有机肥和不施农药方式以获取经济与环境的双重效益。投苗时间、养殖模式、投苗密度、投喂与否稻鱼共作的产量效应差异显著, 在水稻移栽后21—25d投苗单养, 规格、密度及生物量控制在40 g/尾、1 尾/m2和30 g/m2以内, 不投喂饲料更能发挥稻鱼共作的增产效应。稻鱼共作能够显著提高水稻产量, 是有效利用稻田资源的可行方式。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结合侧向流动试纸条快速检测锦鲤疱疹病毒
楚馨, 冯梓钊, 姜有声, 王浩, 吕利群, 许丹
, doi: 10.7541/2023.2022.0226
[摘要](51) [HTML全文](64) [PDF 1296KB](1)
摘要:
为建立一种快速、灵敏并适用于临床检测Ⅲ型鲤疱疹病毒(CyHV-3, KHV)的方法, 实验根据KHV SphI-5基因的保守序列片段设计引物及探针, 采用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结合侧流层析试纸条(RPA-LFD)检测KHV。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具恒温扩增以及高灵敏度特点, 简化了设备要求的同时又能做到高效检测病毒, 再结合侧向流动试纸条(LFD)将RPA结果快速地可视化, 提高了该疾病的检测效率。结果表明, 在38℃的最适反应温度下, 采用RPA-AGE技术仅需10min便可检测出病原的目标片段, 结合LFD方法仅需5min便可将RPA结果通过试纸条可视化呈现。研究研发的KHV RPA-LFD检测试纸条方法简单、快捷, 可为实验条件有限的养殖场快速诊断需求提供技术支撑。
环境DNA技术在长江口鱼类多样性分析中的应用
王汝贤, 杨刚, 耿智, 赵峰, 冯雪松, 张涛
, doi: 10.7541/2023.2022.0272
[摘要](48) [HTML全文](66) [PDF 1310KB](3)
摘要:
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长江口水域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 eDNA)样品进行分析, 并与传统渔业资源调查结果对比, 阐述长江口鱼类群落在其生境内的多样性特征, 探讨eDNA技术在长江口水域鱼类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前景。结果显示, eDNA技术共检测到10目21科41属45种鱼类, 各站点鱼类丰富度之间无显著差异, 而多样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底拖网法共捕获11目16科29属33种鱼类。有18种鱼类在两种方法中均检测到, 占鱼类总数的30%。两种方法检测到的鱼类中均以鲈形目(Perciformes)最多, 其次是鲤形目(Cypriniforms), 两种方法的结果均表明刀鲚(Coilia nasus)和凤鲚(Coilia mystus)为优势物种。研究表明环境DNA技术在长江口水域渔业资源监测中具有可行性, 在禁捕环境下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方法对渔业资源进行监测。
草鱼IL-10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刘琴, 贾钊, 陈康勇, 朱晓真, 王梓璇, 陈静, 王俊亚, 李耀国, 肖调义, 邹钧
, doi: 10.7541/2022.2021.0354
[摘要](73) [HTML全文](63) [PDF 3814KB](1)
摘要:
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 IL-10)参与机体免疫应答调节, 协同其他细胞因子维持免疫系统稳态。为探究IL-10的细胞来源, 研究利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E. coli)表达系统制备了高纯度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 Ci)IL-10重组蛋白, 免疫小鼠制备单克隆抗体后通过免疫印迹、激光共聚焦和流式细胞术对抗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获得的单克隆抗体不仅能特异识别大肠杆菌表达的CiIL-10重组蛋白, 而且能识别HEK293细胞中表达的真核IL-10重组蛋白。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和草鱼白细胞介素1β(IL-1β)刺激草鱼性腺细胞系(GCO)36h的免疫荧光染色分析表明, 草鱼IL-10单克隆抗体能与草鱼内源IL-10结合, 但IL-10阳性细胞数量在LPS处理前后无明显变化。该研究成功制备了高纯度CiIL-10重组蛋白, 获得了特异性好的高质量单克隆抗体, 为研究草鱼ILC2和Th2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禁食对胭脂鱼幼鱼游泳能力、热耐受能力和自发运动的影响
黄悌基, 李秀明, 樊美黠, 付世建
, doi: 10.7541/2023.2022.0307
[摘要](62) [HTML全文](68) [PDF 1097KB](4)
摘要:
为了考察1—2周禁食对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幼鱼游泳能力、热耐受能力和自发运动的影响, 以胭脂鱼幼鱼[体质量(3.26±0.64) g, 体长(5.32±0.32) cm]为实验对象, 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1周禁食组和2周禁食组测定其有氧运动能力及其代谢、热耐受能力和自发运动行为相关参数。结果发现: 1周禁食组和2周禁食组的静止代谢和临界游泳速度与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 但其最大代谢率、代谢空间、单位位移能量消耗、头高/头长及体高/体长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1周禁食组和2周禁食组的临界低温和致死低温与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 但其临界高温和致死高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1周禁食组和2周禁食组的运动总距离、平均运动速度和运动时间百分比与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综上所述: 胭脂鱼幼鱼采取有氧运动能力和自发运动行为的维持策略应对1—2周禁食胁迫, 这可能有利于维持其日常的觅食活动。此外, 尽管对低温耐受没有显著影响, 但1—2周的禁食显著提高了胭脂鱼幼鱼的高温耐受能力。
缺刻缘绿藻磷脂酶A2(PLA2)的基因特征与功能
李斯琪, 毕燕会, 周志刚
, doi: 10.7541/2023.2022.0263
[摘要](52) [HTML全文](76) [PDF 1384KB](3)
摘要:
为进一步鉴定磷脂酶A2(PLA2)在缺刻缘绿藻(Myrmecia incisa)油脂合成过程中的具体功能, 研究利用RACE技术从缺刻缘绿藻H4301中克隆到pla基因(Mipla2)的cDNA序列全长, 共1082 bp。该全长包含180 bp 的5′-非翻译区(UTR), 464 bp 的3′-UTR和438 bp的开放阅读框(ORF), 编码一个由145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其基因全长为1594 bp, 含有3个内含子和4个外显子。多序列比对结果显示, MiPLA2具有保守的Ca2+结合基序和催化活性基序。系统演化分析结果显示MiPLA2属于植物sPLA2-XIA家族。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了pET32a-Mipla2原核表达载体, 经过诱导和纯化, 得到了分子量大小为31.36 kD的重组MiPLA2蛋白。体外酶促反应的产物经薄层层析分析显示, 重组表达的MiPLA2具有催化磷脂酰胆碱(PC)水解成溶血磷脂酰胆碱(LPC)的功能。研究结果有助于解析ArA被优先用于三酰甘油(TAG)合成的途径与机理, 为通过pla2基因的遗传改造提高该藻油脂产率的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黄姑鱼三倍体的诱导、鉴定及其性腺发育特征
卢磊, 陈睿毅, 杨阳, 竺奇慧, 胡伟华, 李海东, 徐冬冬
, doi: 10.7541/2023.2022.0003
[摘要](631) [HTML全文](464) [PDF 4337KB](15)
摘要:
研究采用冷休克方法诱导黄姑鱼(Nibea albiflora)三倍体并进行鉴定, 进一步采用组织学和生殖相关基因表达分析比较了三倍体黄姑鱼的性腺发育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1)在受精后2.5min以3℃进行10min的冷休克处理, 冷休克处理组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70.31±4.49)%和(21.5±6.63)%, 其受精率和孵化率显著低于二倍体对照组; (2)经流式细胞仪倍性检测和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 三倍体的DNA含量为二倍体的1.5倍, 染色体数目为72条, 而二倍体的染色体数目为48条, 三倍体的比例为100%; (3)三倍体的生殖腺指数显著低于二倍体, 进一步通过组织切片观察发现三倍体的精巢和卵巢发育较二倍体滞后, 在12月龄时, 二倍体精巢和卵巢处于Ⅴ期, 而三倍体精巢和卵巢分别处于Ⅲ期和Ⅰ期; (4)三倍体精巢的dmrt1vasa基因及三倍体卵巢的cyp19a基因表达量均显著低于二倍体(P<0.05); 三倍体卵巢的vasa基因表达量也比二倍体低(P>0.05)。综上结果表明: 研究通过冷休克处理成功诱导了黄姑鱼三倍体; 三倍体的性腺发育较二倍体滞后, 育性明显降低。
荚膜甲基球菌蛋白替代鱼粉对卵形鲳鲹生长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高文浩, 彭树峰, 廖春燕, 董晓慧, 谭北平, 王嘉, 迟淑艳
, doi: 10.7541/2023.2022.0245
[摘要](62) [HTML全文](65) [PDF 2256KB](0)
摘要:
实验旨在研究荚膜甲基球菌(Methylococcus capsulatus, Bath)蛋白(MBM, 斐康®蛋白)替代鱼粉对卵形鲳鲹生长性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MBM添加量分别为0、3.5%、7%和10.5%, 替代基础饲料中鱼粉(含量35%)0、10%、20%和30%, 制得4组等氮等脂饲料, 即MBM0、MBM10、MBM20和MBM30组, 饲喂卵形鲳鲹幼鱼[初始均重(34.88±1.13) g]56d。实验结果显示, 随着饲料中MBM含量的升高, 各组间的末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存活率、肝体比、脏体比和饲料系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MBM30组肥满度显著高于MBM0组 (P<0.05)。各组全鱼粗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 MBM20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MBM0组和MBM10组(P<0.05)。MBM20组和MBM30组背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MBM0组(P<0.05), 背肌粗脂肪与MBM替代鱼粉的比例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MBM20和MBM30组血清甘油三酯显著低于MBM0组(P<0.05), MBM20组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MBM0组(P<0.05), MBM10组血清白蛋白显著高于MBM0组(P<0.05)。MBM20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与MBM0无显著性差异(P>0.05), 显著高于MBM10和MBM30组(P<0.05), MBM20组肠道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 MBM20组和MBM30组肝脏HE染色切片中空泡面积显著高于MBM0组(P<0.05)。综上所述, 在基础饲料鱼粉含量为35%时, MBM可以替代20%—30%的鱼粉且不会对卵形鲳鲹的生长性能、形态学指标、体成分和血清生化指标产生负面影响。
鲜活饵料和人工配合饲料对鳜肌肉营养成分和质构特性的影响
牛树辉, 李红燕, 潘厚军, 谢骏, 王广军, 夏耘, 龚望宝
, doi: 10.7541/2022.2021.0315
[摘要](103) [HTML全文](75) [PDF 746KB](4)
摘要:
研究以饲喂鲜活饵料为对照组, 比较分析人工饲料对鳜(Siniperca chuatsi)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及营养价值评价、脂肪酸组成和肌肉质构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 摄食人工饲料组鳜肌肉蛋白质水平与鲜活饵料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粗脂肪含量显著较高(P<0.05)。在两种饲喂模式下鳜肌肉中氨基酸评分(AAS)、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化学评分(CS)和F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 但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蛋氨酸+半胱氨酸(Met+Cys), 该结果可为鳜人工饲料配方优化提供指导。人工饲料组鳜肌肉中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均极显著高(P<0.01), 其中C20:5(EPA)和C22:6(DHA)含量极显著高于鲜活饵料组, 表明人工饲料可通过营养素的均衡配比以提供更优质的脂肪酸营养。人工饲料组鳜肌肉硬度、咀嚼性、胶黏性及回复性均极显著高于鲜活饵料组(P<0.01), 而黏性极显著低于鲜活饵料组(P<0.01), 表明人工饲料饲喂提升了鳜的肌肉质构特性。综上所述, 相比于鲜活饵料组, 人工饲料饲喂鳜对蛋白质水平、氨基酸组成及营养价值评估无显著性影响, 但在脂肪酸组成如EPA、DHA含量上表现出优越性, 并且提升了鳜肌肉的质构属性。研究结果对比了两种饲喂模式下的肌肉品质属性, 展示了鳜人工饲料的推广潜力, 有利于鳜绿色健康养殖产业的发展。
不同环境样本类型对蚌类环境DNA监测的差异研究
雷姚, 周春花, 欧阳珊, 吴小平
, doi: 10.7541/2023.2022.0266
[摘要](58) [HTML全文](100) [PDF 1445KB](3)
摘要:
为了阐明在使用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时不同环境样本类型如何影响蚌类物种的可检测性, 于2021年冬季和春季在鄱阳湖分别采集表层水、底层水和沉积物进行环境DNA宏条形码分析, 并结合传统方法采集验证。基于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共检测到鄱阳湖蚌类33种, 传统方法共采集蚌类18种, 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能检测出传统方法采集到的所有蚌类物种。表层水和底层水注释到的蚌类物种数均分别高于沉积物的, 且表层水和底层水注释到的蚌类物种分别完全覆盖沉积物的。基于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的蚌类α多样性水平季节差异不显著, 但蚌类β多样性水平季节差异显著。表层水和底层水的蚌类多样性均显著高于沉积物样本的, Beta多样性分析也显示水体样本(表层水和底层水分别)和沉积物样本存在显著性差异。但表层水和底层水的蚌类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均无显著差异。鄱阳湖蚌类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联分析表明水深(WD)、透明度(SD)、水温(WT)和总氮(TN)显著影响蚌类群落结构。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在蚌类的多样性监测中可行, 且采水样比采沉积物效果好, 表层水和底层水无显著差异。
三峡水库消落带植被分布规律及对磷迁移和鱼产力的影响
汪志聪, 周维成, 李晓宇, 彭成荣, 李敦海
, doi: 10.7541/2023.2022.0241
[摘要](55) [HTML全文](77) [PDF 1799KB](4)
摘要:
为了探究三峡水库消落带植被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库区生态环境和渔业的潜在贡献, 对秭归、云阳和忠县库区共计30个典型消落带断面的植物群落结构特征、植物营养成分、断面坡度及土壤理化特性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 (1)共发现54科、61属、209种植物, 其中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和苍耳(Xanthium sibiricum)为主要优势种, 平均盖度分别为29.73%和26.87%; 随着水位高程逐渐降低, 狗牙根、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和茼麻(Abutilon theophrasti)的盖度逐渐增加, 苍耳、草木犀(Melilotus officinalis)和狼粑草(Bidens tripartite)的盖度逐渐降低, 而葎草(Humulus scandens)、狗尾草(Setaria viridis)和酸模叶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的盖度先增加后降低; 植被的分布还受到断面坡度的影响, 狗牙根的盖度与坡度成显著负相关(P<0.001), 而苍耳的盖度则随着坡度呈现先增后降的显著单峰形态分布(P<0.001)。较高的土壤含水率促进了以狗牙根为主的共优势群落的形成, 而随着土壤含水率降低, 植被类型逐渐演替成以苍耳为主的共优势群落; (2)低水位高程(150—160 m)消落带地表土壤呈现明显的磷吸收趋势, 而高水位(160—175 m)表层土壤则呈现明显的磷释放趋势, 这与样地的植被类型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密切相关; (3)三峡水库消落带狗牙根和苍耳的地面鲜重总量为2.51×108和2.48×108 kg, 它们的鲜重总量和蛋白质含量均远高于其他植物, 对库区渔产潜力贡献分别为1.25×108和1.24×108 kg。综上, 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的主要优势种为狗牙根和苍耳, 植被的分布主要受到水位高程、断面坡度和土壤含水率的影响。消落带植被在库区陆源磷营养截留、水体磷营养调控和鱼产力贡献方面具有较高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研究可为评估水库消落带的生态渔业功能及研发水库消落带的植被修复技术提供重要参考。
miR-194a介导饲料维生素D3调节黄颡鱼JAK-STAT免疫通路的研究
马春松, 程珂, 郭勋, 王春芳
, doi: 10.7541/2022.2021.0291
[摘要](78) [HTML全文](69) [PDF 3009KB](1)
摘要:
为了研究miRNA如何介导饲料维生素D3在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JAK-STAT通路中调节免疫应答的机制, 选择黄颡鱼幼鱼为主要研究对象, 设计了三组维生素D3浓度分别为1120、3950和16600 IU/kg的饲料, 开展了为期12周养殖实验, 养殖实验结束后进行鮰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攻毒实验。对攻毒后的头肾和脾脏组织进行Illumina高通量测序, 筛选差异表达的miRNAs, 并对差异表达miRNAs进行靶基因的生物信息学预测和富集分析, 发现miR-194a的靶基因富集在JAK-STAT信号通路中; 进一步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了miR-194a对靶基因jak2atyk2具有靶向性调控的关系, 能够发挥对jak2atyk2的抑制作用; 通过体外巨噬细胞实验, 在细胞中同样检测到miR-194a可以响应培养基中不同浓度的活性维生素D3, 并对靶基因jak2atyk2同样发挥抑制作用; 通过进一步对靶基因在JAK-STAT通路中的下游基因表达检测, 发现随着JAK-STAT信号通路的激活, 抗炎症反应(AIR)因子及被其诱导激活的靶基因的表达量随着培养基中维生素D3浓度升高呈现上升趋势(P<0.05), 炎症通路NF-κB通路被抑制(P<0.05), 促炎因子IL-1β、IL-6TNF-α等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 并且调节了巨噬细胞由M1型极化向M2型极化的转变(P<0.05)。研究结果发现miR-194a能在体内体外实验中响应维生素D3的变化, 维生素D3通过促进miR-194a的表达, 负调控靶基因jak2atyk2, 并对JAK-STAT通路中的下游基因发挥间接作用, 阐释了miR-194a介导饲料维生素D3通过JAK-STAT信号通路调控黄颡鱼免疫应答的机制。
基于水声学频差技术的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鱼类资源时空特征
李栋, 蔺丹清, 王召根, 李佩杰, 潘杰, 叶昆, 徐跑, 刘凯
, doi: 10.7541/2022.2021.0314
[摘要](88) [HTML全文](91) [PDF 1918KB](4)
摘要:
为掌握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鱼类资源现状, 于2020年春季(4月)和秋季(9月)利用水声学频差技术和网具调查方法同步开展鱼类资源调查, 评估调查江段鱼类资源时空特征。水声学调查结果表明, 调查江段鱼类资源密度均值为(0.094±0.183) 尾/m2, 鱼类单体目标强度(Target strength, TS)均值为–(57.33±5.69) dB, 主要分布在–62.5—–50.5 dB, 随着水深的增加, TS逐渐增大; 网具调查结果表明, 调查江段共采集鱼类758尾、53.53 kg, 鉴定鱼类种类达48种, 其中以鲤形目(Cypriniformes)鱼类占优, 中上层鱼类群体数量和质量占比分别为36.15%和66.12%, 长江江豚饵料鱼类(体长小于20 cm、体高小于6 cm、体重小于100 g的中上层鱼类)数量和质量占比分别为23.22%和8.72%。在时间特征上, 4月和9月鱼类资源密度差异不显著(P>0.05), 4月鱼类TS均值小于9月, 且4月鱼类平均规格小于9月。空间特征上, 鱼类资源主要分布于和畅洲北汊和焦北滩附近水域, 中上层鱼类资源相对较多, 且4月鱼类资源分布相对更集中。水声学频差技术能够有效地剔除水域环境中的浮游生物信号和背景噪声信号, 对于长江流域鱼类资源声学评估具有借鉴意义。研究结果可为准确评估该保护区长江江豚饵料鱼类资源, 支撑长江江豚就地保护, 并为长江下游鱼类资源养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氨氮对软体动物生长的影响: 以铜锈环棱螺为例
李艳, 刘苗, 余业鑫, 乔瑞婷, 刘佳豪, 王海军
, doi: 10.7541/2022.2021.0261
[摘要](104) [HTML全文](90) [PDF 3006KB](3)
摘要:
为探究氨氮对底栖动物的毒性效应, 在位于湖北保安湖的近自然生态系统(单个水域面积约600 m2, 水深约1.5 m)中开展了为期1年的模拟实验, 分析了6个不同氨氮浓度[N25>N20>N15>N10>N5>N0(对照); 0.2—33.7 mg/L]条件下, 大型底栖动物(软体动物)群落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 (1)实验系统中采集的软体动物主要为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 (2)从B. aeruginosa密度来看, N0、N5、N10和N15处理相差不大[28(0—85) ind./m2], 均显著高于N20和N25处理[5(0—29) ind./m2](P<0.05); (3)从B. aeruginosa生物量来看, N0、N5、N10、N15和N20处理相差不大[40.0(0—85.5) g/m2], 均显著高于N25处理[0.8(0—4.0) g/m2](P<0.05); (4)从B. aeruginosa壳长、壳宽和带壳湿重来看, 均是N0处理最低, N20或N25处理最高; (5) B. aeruginosa密度和生物量与水体氨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 随分子氨浓度的增加而下降; (6) B. aeruginosa壳长、壳宽和带壳湿重均与分子氨呈显著正相关(P<0.05), 随分子氨浓度的增加而上升。以上研究表明, 当氨氮浓度高于21.7 mg/L、分子氨高于0.18 mg/L(N15处理年均值)后, 对软体动物有明显的毒害作用, 尤其对生物数量的增加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但未发现对其个体生长产生负面效应。这可能是因为水中氨氮增加后, 促进了藻类的生长, 使得软体动物的食物更丰富, 有利于其碳水化合物的积累和对氨氮的解毒。此外, 水-沉积物界面附近的分子氨浓度比水体表层的略低, 可能也是生活在水体底部的软体动物能够耐受更高浓度氨氮的原因之一。以上研究结果可完善氨氮对水生生物毒性的理解, 为水体氮管理策略的制定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白纹方蟹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及方蟹总科比较分析
韦丽明, 陈健, 张莹, 吕振明, 龚理
, doi: 10.7541/2023.2022.0259
[摘要](106) [HTML全文](83) [PDF 1149KB](2)
摘要:
十足目 (Decapoda) 方蟹总科 (Grapsoidea) 系统发育关系长期以来缺乏定论。为探讨该总科内部亲缘关系及其与线粒体基因排序之间的相关性, 研究以方蟹科 (Grapsidae) 白纹方蟹 (Grapsus albolineatus) 为代表种, 测定其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 全长为15577 bp, 包含13个蛋白编码基因, 22个tRNA基因, 2个rRNA基因和1个控制区。基因组碱基组成为33.4% A、12.0% G、20.6% C和34.0% T, 具有明显的AT偏向性 (67.4%)。除ATP8ND1以GTG作为起始密码子外, 其余蛋白编码基因均以ATN作为起始密码子; 除COIICyt b以T作为不完全终止密码子外, 其余基因均以TAN作为终止密码子。亮氨酸 (Leu) 和半胱氨酸 (Cys) 分别是使用频率最高 (15.28%) 和最低 (0.81%) 的两种密码子。除tRNA-Ser1缺少DHU臂外, 其余tRNA均能形成典型的三叶草结构。基于13个蛋白编码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时构建了方蟹总科的贝叶斯树 (BI) 和最大似然树 (ML), 两种方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扑拓结构一致, 均显示所有方蟹科 (Grapsidae) 种类聚在一起, 其中白纹方蟹与同属的细纹方蟹 (G. tenuicrustatus) 的亲缘关系最近; 相手蟹科 (Sesarmidae) 与怪方蟹科 (Xenograpsidae) 形成姐妹群关系后与地蟹科 (Gecarcinidae) 聚为一支, 三者与方蟹科互为姐妹群, 弓蟹科 (Varunidae) 则为相对独立的一支。研究还比较分析了方蟹总科 (Grapsoidea) 的线粒体基因排序情况, 并发现方蟹总科基因重排和系统发育有着明显的相关性。研究系统地阐述了方蟹总科的系统发育关系, 为更好地理解基因重排和系统发育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撑。
蓝藻水华水样总氮含量的测定
祖瑶, 陈思语, 罗玉, 许晨, 洪素娟, 李建宏
, doi: 10.7541/2022.2021.0329
[摘要](96) [HTML全文](86) [PDF 813KB](1)
摘要:
为评估蓝藻水华藻密度对水样中总氮含量测定的影响, 采用实验室培养纯藻和天然微囊藻水华样品, 利用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 测定了不同藻密度水样TN的含量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 如果藻密度较高的水样稀释不充分, TN值会被严重低估。对太湖水华水样分析结果表明, 叶绿素a与TN的相应值平均为0.156 mg N/μg Chl. a, 干藻样的氮含量平均为16%。这些数据有助于估算蓝藻水华对水体TN的贡献。
西藏湿地外来麦穗鱼生活史特征的适应性研究
孙欢欢, 朱仁, 冯秀, 熊文, 隋晓云, 陈毅峰
, doi: 10.7541/2023.2022.0243
[摘要](59) [HTML全文](73) [PDF 1022KB](7)
摘要:
研究于2019—2021年对青藏高原拉鲁湿地和茶巴朗湿地的麦穗鱼进行采集, 分析了其生活史特征, 并通过与南京及我国其他低海拔地区的原产地种群对比分析, 探讨了麦穗鱼对高原环境的适应性。结果表明, 相比于原产地种群, 拉鲁湿地和茶巴朗湿地的麦穗鱼平均体长均较短。拉鲁湿地和茶巴朗湿地麦穗鱼的年龄结构以1龄和2龄为主, 最大年龄均为4龄; 而南京麦穗鱼的的年龄结构以3龄和4龄为主, 最大年龄为5龄。与原产地种群比较发现, 拉鲁湿地和茶巴朗湿地麦穗鱼在生长特征上表现为相同年龄段的个体相对较小、生长速度相对较低的变化。拉鲁湿地麦穗鱼繁殖群体的绝对怀卵量(926±476)粒和卵径(0.92±0.10) mm均低于南京种群[怀卵量(1220±704)粒, 卵径(1.00±0.13) mm]。茶巴朗湿地由于采样时河流干枯, 只采到一尾处于繁殖期的雌性个体, 其绝对繁殖力(364粒)明显低于原产地地区, 卵径(0.97 mm)也较原产地种群小。高原的低温条件可能是造成了麦穗鱼生长速率低、怀卵量减少等可塑性变化的重要原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LAS对产毒和无毒微囊藻生长及产毒特性的影响
韦慧, 汪志聪, 周维成, 黄顺, 王景龙, 李晓宇, 李敦海
, doi: 10.7541/2022.2021.0297
[摘要](80) [HTML全文](94) [PDF 1275KB](2)
摘要:
文章研究了低浓度范围内不同浓度梯度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直链烷基苯磺酸盐(LAS)对产毒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 FACHB905)和无毒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rgii, FACHB908)生长、光合特性、种间竞争及毒素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0.05—5.0 mg/L LAS浓度梯度处理下, 产毒微囊藻的生物量、产毒基因mcyD表达量和每细胞MCs含量均在培养12d后显著增加。产毒微囊藻胞内和胞外MCs含量在各LAS浓度处理后分别为0.069、0.052、0.061、0.038和0.037 fg/fg Chl.a及107.1、103.7、127.1、99.6和113.7 ng/L。即使在0.5 mg/L低浓度LAS处理条件下, 上述3个参数也分别比对照组显著增加了24.2%、12.4倍和10.4%。浓度为0—0.2 mg/L LAS对无毒微囊藻的生物量无明显影响, 而较高浓度的LAS(0.5—5.0 mg/L)明显抑制了无毒微囊藻的生长。在两株微囊藻混合培养时, 0.2—1.0 mg/L LAS处理组的产毒铜绿微囊藻mcyD的表达对LAS响应迅速, 使得产毒微囊藻占总微囊藻的比例高达60%—80%, 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其MCs合成和释放速度缓慢, 在混合培养12d后才开始大量合成并释放微囊藻毒素, 此时胞内MCs含量分别为0.098、0.184、0.201、0.216、0.168和0.241 fg/fg Chl.a。总体上, 研究表明LAS对产毒微囊藻的生长和毒素合成具有促进作用, 因此, 在富营养化水体中LAS污染对产毒微囊藻优势的形成及水华综合毒性的潜在影响不可忽视。
斑节对虾(非洲群体)肠道中哈维氏弧菌拮抗菌的筛选、鉴定及生理特性分析
刘吉丹, 樊英, 刘洪军, 唐学玺, 王晓璐, 王友红, 叶海斌, 盖春蕾
, doi: 10.7541/2022.2021.0286
[摘要](87) [HTML全文](97) [PDF 5268KB](3)
摘要:
基于斑节对虾(非洲群体)(Penaeus monodon)肠道菌的生理生化特性, 为解决斑节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征(AHPND)提供新思路, 文章分离纯化健康斑节对虾肠道中的优势菌株; 以致病性哈维氏弧菌为指示菌, 用牛津杯法从纯化菌株中筛选拮抗菌; 通过生理生化特征、Biolog系统鉴定及16S rDNA技术综合方法对菌株进行鉴定; 通过药敏实验, 评价拮抗菌株的安全性; 绘制高敏拮抗菌株的生长曲线, 得出其生长特性; 通过测定其产酶活性, 形成对其益生机制的初步推断。从斑节对虾肠道中共分离得到14株的优势土著菌, 分别标记为P.m-1、P.m-2……P.m-14, 经过拮抗实验得到了3株拮抗菌(P.m-1、P.m-9和P.m-13)。经鉴定P.m-1、P.m-9和P.m-13分别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和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药敏实验结果表明, 3株拮抗菌均不属于耐药菌, P.m-1对药物高度敏感。生长特征实验表明: P.m-1在2h进入对数期, 10h达到生长高峰, 菌体密度可达1.14×109 cfu/mL, 表现出了强劲的生命力。经过蛋白酶活性测定, P.m-1具有较强的产酶能力。优势菌P.m-1具有成为益生菌的潜力, 后续将作为功能性饲料添加剂或水质调节剂进行应用, 为AHPND进行生物防治提供新思路。
光照与氮磷营养盐的协同作用对海带幼苗释放可溶性有机碳的影响
尼志杰, 张永生, 褚洪永, 李斌, 张明亮, 孙琰晴, 胡顺鑫
, doi: 10.7541/2022.2021.0307
[摘要](91) [HTML全文](97) [PDF 896KB](5)
摘要:
文章以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幼苗为实验材料, 对比了其在自然海水+50%海面光强、自然海水+100%海面光强、营养盐加富海水+50%海面光强、营养盐加富海水+100%海面光强四种条件下的溶解有机碳(DOC)释放速率, 以揭示光照与营养盐的协同作用对大型藻类释放DOC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 在自然海水条件下, 50%与100%海面光强照射下海带幼苗DOC释放速率分别为(11.67±3.07)和(22.65±4.58) μmol/(g·h), 随着光强增加, 释放DOC速率显著提升(P<0.05), 氧气净释放速率显著增大(P<0.05), 且二者光谱斜率差异显著(P<0.05); 在营养盐加富海水条件下, 50%与100%海面光强照射下海带幼苗DOC释放速率分别为(30.88±7.96)和(39.03±14.78) μmol/(g·h), 随着光强增加, 释放DOC速率提升不显著(P>0.05), 氧气净释放速率显著提高79.24%(P<0.05), 二者光谱斜率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 在寡营养条件下(自然海水), 海带幼苗释放DOC速率与光照强度呈正相关, 表现为“溢出”机制; 在富营养条件下, 海带幼苗释放DOC速率与光照强度不相关, 表现为“扩散”机制。海带幼苗释放DOC同时受到“溢出”和“扩散”两种机制的调控, 何种机制占主导取决于营养水平。
不同体质量和饥饿程度对红鳍东方鲀幼鱼游泳能力的影响
熊玉宇, 陈雷, 李莹, 魏涛, 房鼎航, 王素云, 于晓明
, doi: 10.7541/2023.2022.0276
[摘要](64) [HTML全文](93) [PDF 1365KB](2)
摘要:
为了考察不同体质量和饥饿程度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幼鱼的游泳能力, 利用行为生态学方法, 测定了不同体质量(0.22—3.31 g)和饥饿天数(1d、3d、6d和9d)下红鳍东方鲀幼鱼的绝对临界游速(Ucrit, cm/s)、相对临界游速(Ucrit’, 体长/s, BL/s)、偏好游速(Upref, cm/s)、6个流速区域(2—36 cm/s)下停留时间百分比(Pt, %)、偏好区域平均流速(Vmean, cm/s)和总游泳距离(D1h, m)等游泳行为指标。结果显示, 体质量和饥饿显著影响红鳍东方鲀幼鱼的UcritUcrit’、PtVmeanD1h。随体质量增加, 实验鱼的UcritUprefVmeanD1h均逐渐升高, 而Ucrit’则逐渐降低。随饥饿天数增加, 实验鱼的UcritUcrit’、UprefVmeanD1h均逐渐降低。结果表明, 红鳍东方鲀幼鱼的游泳能力与体质量正相关, 而与饥饿程度负相关。大规格且营养状况好的红鳍东方鲀苗种游泳能力更强, 摄食和躲避敌害的成功率可能更高, 这有利于提高其放流后的存活率。研究结果可为红鳍东方鲀增殖放流技术的改进提供参考资料。
钛酸盐纳米材料介导下微藻净化生活污水的效应
吉莉, 葛岐利, 谢飞, 张桂香, 李渊, 毕永红
, doi: 10.7541/2023.2022.0251
[摘要](68) [HTML全文](83) [PDF 1807KB](1)
摘要:
为研究钛酸盐纳米材料(TNTs)介导下微藻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效应, 设置不同的TNTs添加方式与5种微藻协同处理生活污水, 比较不同藻种和处理方式下叶绿素的光化学效率和光合色素含量, 筛选优势藻种和高效处理方式。结果表明, TNTs能够显著加强微藻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在添加TNTs后, 5种微藻细胞均出现团聚现象, 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均有所上升。微藻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均在TNTs介导2d后最好, 斜生四链藻(T. obliquus)对COD和NH3-N的去除率最高, 达到95.00%和88.62%; 普通小球藻(C. vulgaris)对TN的去除率最高, 达到95.00%; 四尾栅藻(S. quadricauda)对TP的去除率最高, 达到79.43%。与微藻单独处理相比, TNTs添加显著提升了污染物的降解率(>10%)和微藻除污率(>5%)。TNTs介导在微藻深度处理生活污水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草鱼Isthmin-1基因序列分析及转录水平的营养调控
杨露露, 赵伟芳, 徐歆歆, 张玉茹, 曹香林, 聂国兴, 卢荣华
, doi: 10.7541/2023.2022.0195
[摘要](55) [HTML全文](94) [PDF 1031KB](3)
摘要:
为探讨Isthmin-1(Ism-1)在草鱼糖和脂类代谢中的作用, 研究采用RT-PCR技术克隆草鱼Ism-1的开放阅读框(ORF), 生物信息学分析Ism-1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 RT-qPCR技术检测Ism-1在草鱼各组织中的分布特点, 并在细胞和活体水平上分析不同营养条件下Ism-1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 成功克隆草鱼Ism-1的ORF区。序列分析表明, 草鱼Ism-1基因开放读码框为1380 bp, 编码459个氨基酸, 预测该蛋白相对分子量为50.96 kD。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 草鱼Ism-1与黑头软口鲦(Pimephales promelas)的进化关系最近(氨基酸相似度为96.51%)。Ism-1在草鱼各组织中均有表达, 在红肌中表达量最高, 其次是鳃、脑和白肌等组织。饥饿再投喂实验结果表明, 饥饿14d后肝胰脏中Ism-1的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 恢复投喂后表达量降低, 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白肌中Ism-1的表达量在饥饿和再投喂后均显著增加(P<0.05)。腹腔注射不同浓度的胰高血糖素显著下调草鱼肝胰脏中Ism-1的mRNA水平(P<0.05), 油酸孵育草鱼原代肝细胞24h时, Ism-1的表达量显著减少(P<0.001)。结果提示, 草鱼Ism-1可能参与机体糖和脂类的代谢过程调控, 这为后续研究Ism-1的功能提供了基础数据。
虹鳟补体活化调节因子CD46的分子特征及功能
梁佳欣, 马自有, 李文硕, 王鹏, 田丁, 刘安琪, 张永安, 张旭杰
, doi: 10.7541/2023.2022.0234
[摘要](65) [HTML全文](105) [PDF 4030KB](4)
摘要:
为进一步研究硬骨鱼类中补体活化调节因子的分子特征和功能, 本研究克隆了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的CD46基因, 对其分子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 结果显示: 虹鳟CD46基因由10个外显子和9个内含子组成, cDNA序列全长2812 bp, 编码317个氨基酸, 蛋白序列由1个信号肽、4个SCR结构域、1个跨膜区和1个胞内区组成, 预测分子量为33.9 kD。基因组共线性分析显示, 虹鳟CD46基因位于16号染色体, 其基因座在脊椎动物中具有保守的共线性。组织和白细胞亚群表达分析显示, 虹鳟CD46基因在各种组织和白细胞亚群中均有表达。为了进一步阐明虹鳟CD46的免疫功能, 研究原核表达纯化了标签蛋白GST和融合蛋白GST-CD46。溶血活性实验表明, 与GST相比, GST-CD46能够显著抑制虹鳟血清对兔红细胞的溶血活性, 且呈现剂量依赖效应, 表明虹鳟CD46是补体活化的调节因子。此外, 研究用HEK293T细胞过表达了GFP和GFP-CD46。细胞损伤实验显示, 与GFP相比, GFP-CD46能够显著抑制虹鳟血清对HEK293T细胞的损伤, 进一步表明虹鳟CD46是补体活化的调节因子, 能够保护细胞免受补体系统的损伤。总之, 研究不仅增加了对虹鳟CD46的分子特征和功能的认知, 还为深入研究此分子的免疫功能及其在抗病免疫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江湖阻隔对长江中下游湖泊鱼类群落分类多样性的影响
尚坤钰, 姜明, 林鹏程, 刘焕章
, doi: 10.7541/2022.2021.0300
[摘要](113) [HTML全文](120) [PDF 1283KB](6)
摘要:
基于1950s以来的长江中下游湖泊鱼类调查数据, 分析通江湖泊与阻隔湖泊的鱼类分类多样性差异, 以及通江和阻隔湖泊鱼类分类多样性的时间序列变化, 探讨江湖阻隔对鱼类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 阻隔湖泊鱼类物种数、平均分类差异指数(Δ+)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Λ+)平均值分别为48.47±14.64、74.02±3.09和736.89±33.80; 通江湖泊为76.22±14.40、78.31±0.98和697.31±25.53。阻隔湖泊物种数和Δ+值显著低于通江湖泊(P<0.001), 而阻隔湖泊Λ+值显著高于通江湖泊(P=0.002), 表明阻隔湖泊物种间亲缘关系更近, 均匀度下降, 即物种分类单元减少, 且集中分布于某几个分类阶元, 稳定性变差。典型通江与阻隔湖泊鱼类群落分类多样性的时间变化分析发现, 两种类型湖泊的鱼类物种数和Δ+值均随时间推移整体呈现下降趋势, Λ+值整体呈现升高趋势; 并且阻隔湖泊的Λ+值随阻隔时间增加而大幅上升, Δ+和Λ+值随时间变化多在95%置信区间之外。这表明通江湖泊也受到各种扰动影响, 导致鱼类资源整体衰退, 分类多样性下降; 但阻隔湖泊影响更显著, 稳定性更差。基于上述结果, 建议恢复阻隔湖泊与长江的连通性; 通过水环境治理改善鱼类栖息地质量; 科学调整阻隔湖泊鱼类群落结构, 放流江湖洄游型鱼类, 增加物种多样性。
北极茴鱼胚胎及仔鱼发育
邢君霞, 杨茂源, 陈朋, 李立伟, 钟馨, 陈立刚, 伍仕焱, 胡军, 郭焱
, doi: 10.7541/2022.2021.0292
[摘要](158) [HTML全文](111) [PDF 1977KB](2)
摘要:
研究对人工繁殖的北极茴鱼(Thymallus arcticus grubei)胚胎发育开展系统观察, 记录分析其胚胎及仔鱼发育各时期的形态特征, 旨在为北极茴鱼的人工繁育和种质资源保护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结果显示, 北极茴鱼受精卵呈圆球形, 金黄色, 沉性卵, 未吸水卵径(2.46±0.14) mm, 吸水卵径(3.14±0.18) mm, 卵黄质内有多个油球。油球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生了规律性变化。在孵化水温(11.06±0.72)℃, 溶氧8.3—9.8 mg/L条件下, 历时301h完成整个胚胎发育过程,所需积温为3384.84h·℃, 经历合子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孵化出膜7个阶段, 共26个时期。北极茴鱼仔鱼尾鳍、胸鳍的分化和眼色素沉积在受精卵胚胎发育后期就已经完成, 背鳍、腹鳍、臀鳍和脂鳍等在胚后发育过程中相继分化。其初孵仔鱼平均全长为(9.33±0.35) mm, 仔鱼卵黄囊呈圆球形, 18日龄时卵黄囊和油球被完全消耗。其早期发育阶段(0—16日龄)的生长特性符合公式: y=0.0005x4–0.0201x3+0.2264x2–0.3773x+9.6102(R2=0.9968)。研究初步阐明了北极茴鱼的胚胎发育和仔鱼发育的时序特征, 为今后的苗种规模化繁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暗纹东方鲀耐寒相关基因CIRBPHMGB1AFP-Ⅳ的分子特征和对低温胁迫的响应
高阳, 王超宇, 刘鑫, 梁夏颖, 赵哲, 史燕
, doi: 10.7541/2023.2022.0239
[摘要](87) [HTML全文](94) [PDF 2295KB](6)
摘要:
为了探索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对低温环境的响应机制, 克隆了暗纹东方鲀耐寒相关基因CIRBPHMGB1AFP-Ⅳ的cDNA序列, 并进行了基因的分子特征和功能分析。组织分布检测显示CIRBPHMGB1在下丘脑、肝脏和肌肉中具有高表达, 而AFP-Ⅳ则主要在肝脏中表达。在受到低温胁迫后, 3种基因在肝脏和下丘脑中的表达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 其中CIRBP基因在肝脏中于48h表达量显著增加, 在下丘脑中于12h和48h有上调表达; HMGB1基因在肝脏中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 于48h达到最大值, 而在下丘脑中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处理后2h达到最大, 2—8h下降, 于8h下降至最低, 随后恢复至初始水平; 肝脏中的AFP-Ⅳ在0—24h无显著变化, 在48h上升至最大值。进一步通过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研究了AFP-Ⅳ的抗冻功能, 发现AFP-Ⅳ融合蛋白在-80℃下具有抗冻活性, 并且抗冻活性随着浓度的增加而提高。研究结果表明3种基因都参与了暗纹东方鲀对低温胁迫的应答过程, 为深入探索暗纹东方鲀的耐低温机制奠定了基础。
铁胁迫对微囊藻毒素合成酶McyC和McyI表达的影响
王飞, 曾晓丽, 张承才
, doi: 10.7541/2023.2022.0217
[摘要](72) [HTML全文](103) [PDF 1327KB](1)
摘要:
微囊藻毒素是一类环七肽类肝毒素, 威胁人类和动物健康。微囊藻毒素合成效率由相应合成酶的量及其催化速率决定, 受多种环境因素的调节。但微囊藻毒素合成酶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并不清楚。研究以位于微囊藻毒素合成基因簇两个操纵子中的mcyCmcyI基因为代表, 利用制备的高效McyC和McyI多克隆抗体, 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了铁胁迫对微囊藻毒素合成酶McyC和McyI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铁胁迫下, 铜绿微囊藻PCC 7806藻细胞内McyC和McyI的蛋白水平变化趋势一致, 且与相同条件下藻细胞内毒素的合成产量变化一致, 暗示铁胁迫直接通过影响微囊藻毒素合成酶的表达水平调控毒素的合成。研究为进一步了解微囊藻毒素的合成机制提供了基础材料。
鲤疱疹病毒Ⅱ型ORF66截短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互作多肽筛选
张小米, 阙顺政, 龙晨, 王浩, 吕利群
, doi: 10.7541/2023.2022.0269
[摘要](67) [HTML全文](131) [PDF 1848KB](1)
摘要:
为深入探究鲤疱疹病毒Ⅱ型(Cyprinid herpesvirus 2, CyHV-2)在感染过程中的生物功能, 构建了ORF66截短基因的原核表达质粒pET28a-tORF66, 转化至BL21感受态细胞后利用IPTG(Isopropyl-beta-D-thiogalactopyranoside) 16℃诱导蛋白表达, 经尿素溶解透析获得溶解的重组蛋白后免疫6周龄小鼠, 制备鼠抗tORF66多克隆抗体。将纯化后重组蛋白进行噬菌体展示以此来筛选互作蛋白。经Western Blot检测显示, 抗体能够识别感染鲫鳍条细胞系GICF细胞中的鲤疱疹病毒Ⅱ型, 效价较高, 特异性较好。噬菌体淘选结果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 得到一条出现频次最高的多肽N'-LHLHQNRMSLSR-C'。该多肽与金鱼基因组中的3个基因有较高的同源性, 推断其可能与rORF66重组蛋白相互作用。这将为深入探究ORF66在CyHV-2病毒感染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开发抗CyHV-2病毒新药物及寻找潜在的药物靶点提供新依据。
纳木措春季水体可培养丝状真菌优势种生态位分析
薛文凯, 朱攀, 郭小芳, 德吉
, doi: 10.7541/2023.2022.0214
[摘要](96) [HTML全文](191) [PDF 1937KB](0)
摘要:
为探明纳木措春季水体可培养丝状真菌的群落特征, 研究在分离纯化丝状真菌的基础上, 结合经典分类法、rRNA-ITS转录间隔区测序法确定丝状真菌的群落组成及丰度; 同时对水体理化因子进行分析, 揭示丝状真菌优势类群生态分化与理化因子的相关性。结果在纳木措水体中共分离纯化出921株丝状真菌, 归为20属62种, 真菌资源较为丰富。其中, 主要优势种(Y>0.02)包括: 普通青霉Penicillium commune、酒色青霉Penicillium vinaceum、波兰青霉Penicillium polonicum、青霉菌Penicillium goetzii、灰玫瑰青霉Penicillium griseoroseum、冻土毛霉Mucor hiemalis、总状毛霉Mucor racemosus、格孢腔菌Pleosporales sp.2和壳青霉Penicillium crustosum。优势种生态位指数显示, 优势种间生态响应速率之和为负数, 低度重叠的种对占比较大(56.94%), 总体上呈正关联, 但未达到显著水平(χ2>3.841), 表明群落正处于衰退阶段。优势种间竞争弱, 关系松散, 对资源利用或生态适应能力有着较大的差异, 且优势种间未达到相对的动态平衡, 尚未演替至顶级阶段。理化因子与优势种的相关性显示, 盐浓度、电导率、化学需氧量、浊度及铵态氮是影响纳木措丝状真菌优势种分布的主要因子。相关研究为正确认识高原湖泊可培养丝状真菌种群特征提供了基础数据, 也为可培养丝状真菌的开发和利用奠定了基础。
水下噪音对杂交鲟行为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高跃, 刘春华, 姜泽建, 郑跃平, 徐嘉楠, 范厚勇, 王有基, 胡梦红
, doi: 10.7541/2023.2022.0106
[摘要](170) [HTML全文](137) [PDF 1178KB](9)
摘要:
为探究水下噪音对杂交鲟行为变化(游泳速率、摄食速率、空间分布)及其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在(145±5) dB, 400 Hz的噪音条件下对杂交鲟进行了0、24h、48h、7d和14d 的噪音刺激, 随后置于无胁迫噪音的自然环境中恢复48h。结果显示, 噪音刺激后杂交鲟游泳速度和摄食速度显著减慢, 空间分布发生改变, 噪音刺激开始时杂交鲟聚集于远离噪音源的一侧, 3min后却逐渐接近噪音源。噪音对杂交鲟的肠道微生物的丰富度无显著性影响; 不同时间段的各组肠道微生物的优势种群存在差异, 且随时间变化优势种群反复改变; 以上微生物分析结果通过COG预测显示, 噪音胁迫48h和7d时“细胞信号传递过程”, “碳水化合物的转运”及“氨基酸的运输和代谢功能”显著低于其他组。结果表明, 噪音对杂交鲟摄食速率、游泳速率及空间分布影响显著, 改变了其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占比, 影响了其氨基酸代谢等多条生命活动相关通路。实验模拟了水下各类噪音源的混合噪音对杂交鲟行为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为探讨杂交鲟的健康生态养殖和逆境生理响应机制提供基础资料。
棉籽粕和菜籽粕替代部分鱼粉对黄颡鱼肉质及肌肉发育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邹峰余, 韩亚康, 罗智, 赵涛, 徐杰杰, 谭肖英
, doi: 10.7541/2023.2022.0231
[摘要](94) [HTML全文](132) [PDF 1864KB](3)
摘要:
文章旨在研究菜籽粕与棉籽粕复合替代饲料鱼粉对黄颡鱼(Peletobagrus fulvidraco)肌肉品质及肌纤维发育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设计了5组等氮等能的饲料, 以含鱼粉25%的处理组为对照饲料(FM), 以菜籽粕与棉籽粕3:2混合后分别替代其中的10%、20%、30%和40%鱼粉, 设置了RM10、RM20、RM30和RM40 四个试验组。使用初始体质量为(2.38±0.10) g的黄颡鱼幼鱼, 分别用上述5种饲料饲喂10周。试验表明, 与对照组相比, 菜粕棉粕混合替代水平达到20%及以上时黄颡鱼肌肉中的粗蛋白与粗脂肪显著降低, 而水分和灰分则无显著差异; 肌肉中的羟脯氨酸含量呈现下降的趋势; 肌纤维中直径≥50 μm的纤维数量随着替代水平达到20%后不断减小, 而≤20 μm的纤维数量则呈现上升趋势; 植物蛋白源的替代也会对黄颡鱼的肌肉质构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 肌肉纤维发育相关基因myodmyogmrf4的mRNA水平随着替代水平上升而逐渐升高, 而myf5mstn的基因表达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TOR通路相关基因中的akttors6k1等基因随着替代水平升高而下降, 4e-bp1则随着替代水平升高而上升。T-SOD和CAT的活性、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随替代水平升高而下降, MDA水平随替代水平达到20%后发生显著性上升。因此, 研究表明, 以菜籽粕和棉籽粕复合替代黄颡鱼幼鱼饲料中超过10%的鱼粉时, 会损害黄颡鱼的肌肉生长及肌肉品质。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对克氏原鳌虾幼虾生长、饲料利用和肝胰腺组织结构的影响
黄莹, 郭雅哲, 娄格格, 满洲, 葛汝祥, 朱晓鸣, 向勇, 陈新华
, doi: 10.7541/2023.2022.0260
[摘要](98) [HTML全文](116) [PDF 3882KB](3)
摘要:
以含不同浓度黄曲霉毒素B1 (AFB1) (0、10、100和1000 μg/kg饲料)的4种饲料饲喂初始均重为(0.382±0.005) g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幼虾42d, 探讨AFB1对克氏原螯虾幼虾生长性能、饲料效率和肝胰腺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 100和1000 μg/kg毒素组幼虾的存活率、摄食率、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10 μg/kg毒素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10 μg/kg毒素组幼虾肝胰腺碱性磷酸酶(AKP)、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转移酶(GS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饲料AFB1含量≥100 μg/kg时显著影响了克氏原螯虾幼虾上述肝胰腺酶的活性。10 μg/kg 毒素组肝胰腺组织结构发生轻微变化, 100和1000 μg/kg毒素组幼虾的肝胰腺表现出严重病变, R细胞数量减少而B细胞数量增多。超微结构结果显示, 随着AFB1浓度的增加, 肝胰腺细胞内线粒体肿胀, 粗面内质网扩张, 囊泡增多, 脂滴变大。饲料中AFB1≤100 μg/kg时克氏原鳌虾幼虾体内均未检测出AFB1。1000 μg/kg毒素组幼虾虾体中AFB1积累量为1.65 μg/kg, 未超过FDA食品安全限定标准。综上所述, 饲料中AFB1含量≥10 μg/kg时即对克氏原螯虾幼虾产生不良影响, 说明克氏原螯虾幼虾对AFB1较为敏感。
灭草松对葛仙米的生理毒害效应
刘树文, 许俊党, 刘欢, 聂嘉音, 李宝蕾, 李玉仙
, doi: 10.7541/2023.2022.0246
[摘要](120) [HTML全文](120) [PDF 1117KB](0)
摘要:
为研究灭草松对葛仙米(Nostoc sphaeroids Kützing)的生理毒害效应, 文章比较分析了不同时间和不同浓度灭草松处理对葛仙米的生长、氧化与抗氧化系统及光合与呼吸等方面的生理毒害效应。结果表明, 灭草松抑制了葛仙米的生长, 葛仙米细胞内超氧阴离子(\begin{document}${\rm{O}}^-_2 $\end{document})产生速率和双氧水(H2O2)、还原型抗坏血酸(AsA)、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含量及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两种抗氧化酶活性随着灭草松胁迫浓度的升高及时间的延长, 呈上升趋势。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随着灭草松浓度的升高而先降低后升高, 整体变化的幅度较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整体随着灭草松处理浓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呈升高趋势, 但高浓度的灭草松处理96h后SOD酶活性略小于48h。在灭草松处理葛仙米72h后, 总产氧量和净产氧量随着灭草松处理浓度的升高而不同程度的降低, 但呼吸耗氧量无显著差异, 高浓度灭草松处理葛仙米的总产氧量更容易受到强光抑制且弱光恢复能力降低。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葛仙米对灭草松的毒害与适应的分子机制及野生葛仙米的生态保护提供参考。
紫黑翼蚌钩介幼虫在不同规格寄主鱼寄生效果及对寄主鱼营养指标的影响
马学艳, 梁建超, 金武, 吕国华, 顾若波, 徐跑, 华丹, 闻海波, HAIBo
, doi: 10.7541/2023.2022.0049
[摘要](160) [HTML全文](127) [PDF 759KB](1)
摘要:
为提高紫黑翼蚌(Potamilus alatus)繁殖效率, 探讨寄生对淡水石首鱼(Aplodinotus grunniens)营养指标的影响, 实验通过比较钩介幼虫脱落数量, 测试了不同规格寄主鱼的寄生效果, 分析了寄生对寄主鱼血清生化指标及肌肉中氨基酸、脂肪酸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 大规格组每尾鱼脱落数显著高于小规格组(P<0.05), 小规格组每千克寄生鱼平均脱落稚贝数显著高于大规格组(P<0.05); 寄生导致肌肉中肌酐显著升高(P<0.05), 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显著降低(P<0.05), 血糖、总蛋白、白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寄生组灰分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寄生组肌肉水分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粗蛋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寄生组天冬氨酸、丙氨酸、谷氨酸、酪氨酸、甘氨酸和精氨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非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其他氨基酸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寄生组月桂酸(C12:0)和花生一烯酸(C20:1)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其他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 小规格寄主鱼更适合实际生产使用; 寄生对淡水石首鱼营养指标的影响较小。
黄蟌属(蜻蜓目: 均翅亚目)稚虫形态分类特征稳定性研究
曾征, 陈雪伊, 于昕
, doi: 10.7541/2023.2022.0077
[摘要](162) [HTML全文](114) [PDF 4125KB](4)
摘要:
基于线粒体基因COΙ、核基因ITS序列数据, 结合成虫、稚虫相互匹配的方法, 本文对蜻蜓目广布种长尾黄蟌Ceriagrion fallax Ris和翠胸黄蟌Ceriagrion auranticum Fraser稚虫的尾鳃和上颚这两个传统的形态鉴定特征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 (1)长尾黄蟌稚虫尾鳃黑斑的有无、数量、颜色等特征均不稳定, 且与种群、性别无关; (2)两种稚虫的上颚齿式特征在同种群内也呈现明显的不稳定性。因此, 两种稚虫的尾鳃和上颚特征不稳定, 鉴定时应慎用。这暗示蜻蜓目其他物种的形态特征或存在类似的不稳定性, 值得进一步研究。
池塘循环水养殖对混养草鱼食用品质的影响
温利, 李温蓉, 陶玲, 安玥琦, 刘茹, 李谷, 熊善柏
, doi: 10.7541/2023.2022.0177
[摘要](100) [HTML全文](121) [PDF 887KB](3)
摘要:
为探究养殖模式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鱼肉品质的影响, 实验对两种养殖模式下(传统池塘养殖和池塘循环水养殖)草鱼的食用品质进行了差异比较。结果表明, 循环水养殖草鱼肌肉白度和弹性高于传统池塘养殖的草鱼, 且其不饱和脂肪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传统池塘养殖; 其中, n-3和n-6 系列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传统池塘养殖草鱼, 是其1.2倍, 使得草鱼的肌肉品质和营养品质更佳。此外, 循环水养殖可降低草鱼中带有土腥味和青草味的己醛、庚醛和1-辛烯-3-醇等物质的含量, 且鲜味核苷酸(IMP)含量高于传统池塘养殖草鱼, 使得草鱼的风味更鲜美、浓厚。研究表明, 循环水养殖草鱼的肌肉品质和营养特性均优于传统池塘养殖。
基于几何形态测量学的磷酸三(1, 3-二氯-2-丙基)酯对鲢仔鱼形态影响研究
杨浩, 蒲艳, 高雷, 段辛斌, 刘绍平, 陈大庆, 李云
, doi: 10.7541/2023.2022.0162
[摘要](204) [HTML全文](186) [PDF 1493KB](6)
摘要:
为了解磷酸三(1.3-二氯-2-丙基)酯(TDCIPP)对鲢仔鱼生长抑制性在外部形态上的表现性状, 研究基于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对0.05、0.5、5和50μg/L共4个浓度组与对照组进行组间形态性状差异比较分析。利用PLYMPLUS系统获取鲢仔鱼样本图像信息并测量体长, 利用万分电子天平称量体重, 使用TPS系列软件提取坐标点数据, 并通过Morpho J软件完成主成分分析、典型变量分析及结果可视化。除0.05μg/L浓度组外, 其他浓度组鲢仔鱼的体长、体重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表明TDCIPP对鲢仔鱼的生长发育具有抑制效应。主成分分析和典型变量分析结果显示, 第一主成分(PC1)和第二主成分(PC2)共占总体变量的62.15%(分别为47.64%和14.51%); 第一典型变量(CV1)和第二典型变量(CV2)共占总体变量的79.48%(分别为54.55%和24.93%), 满足用于鲢仔鱼形态分析的要求。网格轮廓分析结果显示, 各浓度组鲢仔鱼平均形态均与对照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 并且主要表现为头部、躯干纵轴和尾部发育迟缓。
中华鲟精巢细胞系的建立和鉴定
叶欢, 王艺舟, 杜浩, 岳华梅, 阮瑞, 罗江, 李创举
, doi: 10.7541/2023.2022.0139
[摘要](171) [HTML全文](214) [PDF 1365KB](12)
摘要:
为了开展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种质资源保存及其精原干细胞体外培养的研究, 采用蛋白酶消化法, 对中华鲟精巢组织细胞进行原代培养, 建立了中华鲟精巢细胞系(Acipenser sinensis testicular cell line, AST), 经352d传代培养, 已稳定传至80代。中华鲟精巢细胞系形态主要呈类纤维状, 培养基为DMEM, 培养温度为25℃, 最适血清浓度为15%。正常传代的AST细胞冻存、复苏后, 经台盼蓝染色, 约(81.36±1.13)%的细胞具有活性, 复苏后细胞仍生长旺盛。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 第30 代中华鲟精巢细胞系染色体数目分布在142—310, 众数为264。通过RT-PCR检测发现, 在P0和P1细胞中, Sertoli细胞特异表达基因(amhgsdf)、Leydig细胞特异表达基因(cyp17a1)和生殖细胞特异表达基因(dazldndvasa)都有表达, 且表达量与精巢中的相似; 在P15、P30和P60细胞中, 只有amhvasa基因有微弱的表达, 说明细胞系传代到了后期, 只含有极少量的Sertoli细胞和生殖细胞。通过脂质体转染法将pEGFP-N3质粒转入AST细胞中, 可表达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EGFP)。AST细胞系的建立为中华鲟种质资源的保存、精原干细胞的体外增殖与分化、基因功能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材料。
色林错裸鲤感染匙形双穴吸虫的种群动态和寄生偏好
潘瑛子
, doi: 10.7541/2023.2022.0143
[摘要](246) [HTML全文](215) [PDF 0KB](3)
摘要:
本文通过种群动态研究匙形双穴吸虫感染在时空上的变化, 并研究该虫感染是否存在对宿主性别、左右眼及眼球不同部位的寄生偏好性, 摸清匙形双穴吸虫在色林错裸鲤中的感染情况, 分析种群消长原因, 探究其生活史策略。跨年按不同季节采捕色林错裸鲤, 纪录全长、体重和性别, 采集并统计匙形双穴吸虫囊蚴数量, 计算不同时空下的感染率和平均丰度, 通过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 判断不同性别宿主、左右眼及眼球不同部位的感染数量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性, 以检验匙形双穴吸虫是否存在寄生偏好。共剖检色林错裸鲤165尾[全长28.7—49.5 cm, 平均全长(37.9±4.0) cm, 体重196.9—827.2 g, 平均体重(473.3±127.9) g, 包括雌性82尾, 雄性83尾], 共检出匙形双穴吸虫515只, 最大寄生量为32只/尾。在时间上, 匙形双穴吸虫感染率和平均丰度在2020年夏季最高, 秋季和春季呈下降趋势, 2021年夏季感染率下降, 平均丰度却呈上升趋势, 2021年秋季与2020年秋季感染率与平均丰度较为接近。在空间上, 根据色林错裸鲤全长范围, 以5 cm为分组间隔, 将其分为5个全长组, 感染率和平均丰度在25 cm≤TL<30 cm全长组最低, 在30 cm≤TL<35 cm、35 cm≤TL<40 cm和40 cm≤TL<45 cm全长组均较为接近, 在45 cm≤TL<50 cm全长组出现了较大的上升。匙形双穴吸虫对色林错裸鲤的感染, 在不同性别的宿主中不存在偏好, 对宿主的左右眼也不存在偏好性, 但在晶状体和玻璃体中存在明显的偏好性, 更多寄生于晶状体中。匙形双穴吸虫种群消长的季节动态, 与水温等环境因素、候鸟的迁徙时间和螺类的存在息息相关。随着鱼类宿主全长的增长, 眼球体积增加, 可容纳数量更多的复口吸虫, 长期积累性接触也使感染数目更多。在45 cm≤TL<50 cm全长组出现了较大的上升, 可能是因为更大的体型代表着更大的表面积, 不仅可受到更多尾蚴地入侵, 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色林错裸鲤在不断增加的感染水平下保持生存, 从而积累更多的匙形双穴吸虫。匙形双穴吸虫在色林错裸鲤中所表现出的寄生偏好, 是适应环境所表现出的一种生活史策略, 有利于种群的传播和繁衍。
浙江沿岸水域软体动物群落结构分析
卢占晖, 周永东, 朱文斌, 徐开达
, doi: 10.7541/2023.2022.0203
[摘要](202) [HTML全文](236) [PDF 0KB](6)
摘要:
根据2019年全年4个航次浙江沿岸海域单船底拖网调查资料, 分析了4个季节浙江沿岸海域软体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及资源密度分布, 采用生态多样性指数、物种相似性指数(Js)、群落季节更替指数(AI)和迁移指数(MI)、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分析了群落物种多样性 、动态变化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 浙江沿岸海域全年共捕获软体动物62种, 隶属于3纲, 10目, 32科。腹足纲(螺类)出现种类30种, 占软体动物总种类数的48.39%; 头足纲(头足类)出现种类19种, 占软体动物总种类数的32.63%; 双壳纲(贝类)出现种类13种, 占软体动物总种类数的20.98%。软体动物群落优势种为长蛸(Octopus variabilis)、剑尖枪乌贼(Loligo edulis)、棒锥螺(Turritella bacillum)、多钩钩腕乌贼(Abralia multihamatai)和双喙耳乌贼(Sepiola birostrata), 优势种的季节变化差异较大。浙江沿岸海域软体动物年平均资源密度为204.94 kg/km2, 其中夏季平均资源密度为全年最高, 冬季最低, 资源密度空间分布特征总体上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增高的趋势。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及均匀度指数(J′)三种群落多样性指数均不高, 软体动物群落多样性水平处于较低水平; 物种相似性指数(Js)、群落季节更替指数(AI)和迁移指数(MI)分析, 春冬季软体动物群落较夏秋季稳定; 根据ABC曲线评估干扰对软体动物群落的影响可得: 全年4个季节浙江沿岸软体动物群落均处于中等干扰状态。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物结皮微鞘藻分类学研究
刘燕晋, 李凯凯, 张雅丽, 赵康, 张丙昌
, doi: 10.7541/2023.2022.0160
[摘要](214) [HTML全文](271) [PDF 1578KB](4)
摘要:
实验研究了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物土壤结皮中分离纯化培养出的11株与微鞘藻(Microcoleus)形态接近的丝状蓝藻, 通过形态特征、16S rRNA和ITS二级结构相结合的多相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分类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实验藻株隶属于微鞘藻科(Microcoleaceae)的微鞘藻属(Microcoleus)和束脉藻属(Symplocastrum), 其中包括两个中国新记录种: 斯坦微鞘藻(Microcoleus steenstrupii)和细长束脉藻(Symplocastrum flechtnerii), 另外还有具鞘微鞘藻(Microcoleus vaginatus)和类似斯坦微鞘藻的存疑物种。藻丝多少与排列方式、细胞大小与末端细胞形状、以及16S rRNA系统发育位置是确定微鞘藻(Microcoleus)与束脉藻(Symplocastrum)属于不同物种的关键依据, ITS二级结构是区分属内不同物种的重要参考。
西藏羊卓雍错高原裸鲤肠道寄生蠕虫的群落生态
潘瑛子, 扎西拉姆
, doi: 10.7541/2023.2022.0144
[摘要](218) [HTML全文](226) [PDF 1330KB](3)
摘要:
为研究西藏羊卓雍错Yamdrok Lake高原裸鲤肠道寄生蠕虫的群落生态, 探索寄生虫与西藏高原环境和独特的鱼类宿主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肠道寄生蠕虫为对象, 于2020年7月对180尾高原裸鲤Gymnocypris waddellii [雌性120尾, 雄性60尾, 全长22.20—49.20 cm, 平均全长(36.76±4.18) cm, 体重77.3—896.7 g, 平均体重(425.92±148.27) g]进行了解剖, 对群落结构和种间关系等群落生态学内容进行了分析。羊卓雍错高原裸鲤肠道寄生蠕虫群落由5个物种构成, 分别为聂氏似短节绦虫Parabreviscolex niepini、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 eudyptulae、束首线虫未定种Streptocara sp.、新棘吻虫未定种Neoechinorhynchus sp.和异肉吸虫未定种Allocreadium sp.。感染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新棘吻虫未定种、聂氏似短节绦虫异肉吸虫未定种、对盲囊线虫和束首线虫未定种。平均丰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聂氏似短节绦虫、新棘吻虫未定种、束首线虫未定种、异肉吸虫未定种和对盲囊线虫。群落的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为0.59,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26, 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83, 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为0.50, 优势物种为聂氏似短节绦虫。有4组物种间存在正关联, 关联性从高到代依次为: 新棘吻虫未定种与异肉吸虫未定种、对盲囊线虫与新棘吻虫未定种、对盲囊线虫与异肉吸虫未定种、对盲囊线虫与束首线虫未定种。其他寄生蠕虫物种两两不存在种间关联。从感染与否看, 被感染的宿主数量超过采样群体宿主数量的一半, 其中, 以感染1种寄生虫的宿主出现频次最高, 感染2种寄生虫的宿主出现频次也较高, 3种和4种寄生虫共同感染的宿主出现频次明显降低, 未发现5种寄生虫同时感染的宿主。与同位于西藏南部, 并曾经相连的哲古措Chugutso Lake相比, 两个湖泊尽管地理位置相近, 宿主鱼类种类相同, 寄生蠕虫物种组成一致, 但羊卓雍错高原裸鲤肠道寄生蠕虫群落具有自身特点, 即更高的平均丰度, 绝大部分寄生蠕虫种群也具有更高的感染率, 群落中的优势物种也与哲古措不同。种间关联被用来判断肠道寄生蠕虫群落中各种群两两间是否存在共存或排斥关系, 即种间亲和性。在羊卓雍错高原裸鲤肠道寄生蠕虫群落中, 新棘吻虫未定种与异肉吸虫未定种种间亲和性最高。但这种关系并不稳定, 会随着水生态环境和群落中物种组成等的变化而变化。共感染的宿主出现频次变化提示着我们, 随着一个亚群落中物种数的增加, 种间的相互作用越大, 保持共存也越难。
Zn-Fe LDHs改性石英砂生物膜体系对BDE-47的去除效果与机理
蔡勤, 李燕妮, 王畅, 王亚芬
, doi: 10.7541/2023.2022.0158
[摘要](188) [HTML全文](207) [PDF 2261KB](2)
摘要:
文章以四溴联苯醚(BDE-47)为目标污染物, 利用共沉淀法制备Zn-Fe LDHs覆膜改性石英砂基质, 在好氧、厌氧及两者交替条件下, 研究希瓦氏菌CN32在LDHs改性基质上生物膜形成过程及其对培养液中BDE-47的去除效果; 通过监测反应体系中Fe2+和H2O2浓度变化探讨BDE-47的生物及非生物去除机制。结果表明, LDHs改性不影响石英砂基质表面生物膜的形成, 但在好氧条件下, Zn-Fe LDHs石英砂改性基质对CN32电子传递链活性存在一定抑制作用, 而在厌氧条件下, LDHs改性会影响基质生物膜胞外聚合物(EPS)组成特性, 使多糖占比升高。无论在好氧还是厌氧条件下, 基质生物膜反应体系中EPS总浓度均显著高于纯菌CN32体系; 且在好氧与交替条件下, 基质生物膜的形成均显著提高反应体系中BDE-47的去除效果(约25%)。在交替条件下, 前3次循环(72h内)BDE-47的去除以基质吸附为主; 72h后, 生物膜吸附与生物降解共同发挥作用, 且LDHs改性基质在后期上升潜力更大。研究报道了LDHs改性基质生物膜形成特性及其对水相中PBDEs去除的潜力, 为强化人工湿地中PBDEs生物降解提供新思路。
高耐镉膨胀肾形虫种群金属硫蛋白基因的鉴定与诱导表达
侯森, 赵雪, 高荣, 王影, 郑维彬, 王丽, 潘旭明, 任南琪, 陈瑛
, doi: 10.7541/2023.2022.0165
[摘要](247) [HTML全文](260) [PDF 1711KB](5)
摘要:
为研究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 MT)对生物体抵抗重金属毒性的效应, 获得一种具有镉高耐受性的膨胀肾形虫(Colpoda inflata)东北种群, 该种群96h最高镉耐受浓度10 mg/L, 其金属硫蛋白含量表现出与镉浓度、肾形虫种群增长率存在正相关关系。克隆获得金属硫蛋白Col-MT1基因, 对基因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特征分析表明, 其为金属硫蛋白基因家族7a亚型的新成员。qRT-PCR实验证实, Col-MT1基因在60h、84h和108h三个时间点对5种浓度镉胁迫均上调表达, 与镉浓度之间呈现出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其分子调控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上述结果补充了原生动物MT基因数据库, 为进一步揭示C. inflata MT基因的功能, 以及应用于镉污染监测和环境修复奠定了基础。
黑水虻幼虫粉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和脂质代谢的影响
陈永康, 郑朝中, 章双, 迟淑艳, 董晓慧, 杨奇慧, 刘泓宇, 谭北平, 谢诗玮
, doi: 10.7541/2023.2022.0201
[摘要](236) [HTML全文](236) [PDF 765KB](7)
摘要:
试验旨在研究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幼虫粉替代鱼粉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和脂质代谢的影响。以黑水虻幼虫粉分别替代对照组饲料(FM)中10%(BSF10)、20%(BSF20)和30%(BSF30)的鱼粉蛋白质, 共配制为四组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 饲喂初始体质量为(0.88±0.01)g的凡纳滨对虾7周。结果显示, BSF10组和BSF20组对虾的生长性能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变化(P>0.05), 但BSF30组对虾的生长性能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 BSF20组和BSF30组对虾的全虾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 BSF30组对虾血淋巴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水平显著降低(P<0.05), 但肝胰腺粗脂肪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BSF10、BSF20和BSF30组对虾血淋巴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BSF10组对虾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 BSF20组对虾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BSF30组对虾肝胰腺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低于FM组对虾(P<0.05)。BSF30组对虾肝胰腺脂肪酶活性显著低于BSF10组(P<0.05)。BSF10和BSF20组对虾血淋巴脂肪酸合成酶活性显著高于FM组对虾, BSF20组对虾血淋巴肉碱棕榈酰转移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余三组, BSF30组对虾血淋巴异柠檬酸脱氢酶活性显著高于FM组对虾, BSF10、BSF20和BSF30组对虾血淋巴脂肪甘油三酯脂肪酶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活性显著高于FM组对虾(P<0.05)。综上所述, 黑水虻幼虫粉可替代饲料中20%鱼粉而不影响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 并提高了凡纳滨对虾的抗氧化能力, 降低了血淋巴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黑水虻幼虫粉替代水平达到20%时将显著降低全虾粗脂肪水平; 当替代水平达到30%时, 脂质分解代谢和三羧酸循环相关的部分酶活性显著提高, 进而促进了对虾的脂质代谢。
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草鱼呼肠孤病毒VP39蛋白相互作用多肽
龙晨, 徐宁, 谢雅晴, 吕利群
, doi: 10.7541/2023.2022.0179
[摘要](229) [HTML全文](220) [PDF 968KB](7)
摘要:
VP39是草鱼呼肠孤Ⅲ型病毒(GCRV Genotype Ⅲ, GCRV-Ⅲ)S9基因编码的蛋白, 为研究VP39蛋白在GCRV-Ⅲ感染草鱼细胞过程中行使的的生物学功能, 将克隆VP39基因序列并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2a-VP39, 通过原核表达得到VP39-HIS融合蛋白; 利用VP39蛋白溶液免疫小鼠, 制备鼠抗VP39多克隆抗体, 通过Western Blot对抗体进行评估; 利用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探究GCRV-Ⅲ感染细胞过程中VP39蛋白表达动力学; 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与VP39蛋白特异性结合的多肽序列并进行分析。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 VP39-HIS融合蛋白可良好溶于PBS中, 蛋白大小约为39 kD; Western Blot检测表明实验所制备的VP39多克隆抗体在1:10000稀释比例下, 既能识别原核表达的VP39-HIS融合蛋白, 也能识别GCRV-Ⅲ感染CIK细胞后表达的VP39蛋白, 具有良好的效价与特异性; 在病毒侵染过程中, VP39前期表达量较少, 在中后期大量表达; 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出两条多肽与VP39蛋白有高度亲和性, 经过在NCBI上比对后发现草鱼基因组中有7个基因与筛出的多肽具有同源性, 表明其可能与VP39存在相互作用。研究制备了鼠抗VP39多克隆抗体, 为GCRV-Ⅲ的免疫学检测方法提供了新的路径; 结合多肽的筛选也为VP39在GCRV-Ⅲ侵染过程中参与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珍珠龙胆石斑鱼对7种蛋白源的表观消化率
郑朝中, 曹俊明, 董晓慧, 迟淑艳, 章双, 杨奇慧, 刘泓宇, 邓君明, 张卫, 谭北平, 谢诗玮
, doi: 10.7541/2023.2022.0172
[摘要](234) [HTML全文](258) [PDF 776KB](3)
摘要:
研究测定了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lanceolatu♂)对黄粉虫粉(TMM)、黑水虻虫粉(HIM)、乙醇梭菌蛋白(CAP)、荚膜甲基球菌蛋白(MCM)、小球藻粉(CVM)、棉籽浓缩蛋白(CPC)和秘鲁鱼粉(PFM)共7种蛋白源的表观消化率(ADCs)。试验配制一组含50%鱼粉的基础饲料, 而7组试验饲料按70%的基础饲料和30%的蛋白源配制而成, 8组饲料都加入0.1%氧化钇(Y2O3)作为外源标志物。将初始平均体重为(9.95±0.50) g的杂交石斑鱼幼鱼随机分配到0.3 m3的玻璃钢桶中, 每个处理组设置3个重复(桶), 每桶30尾鱼。经过5天的试验饲料饲喂驯化后, 每天两次用虹吸法收集粪便样本。结果表明, 7种蛋白源的干物质ADCs从高至低依次为: CVM>TMM=CAP=CPC>HIM=MCM=PFM。CVM的干物质、粗蛋白和大多数氨基酸(包括蛋氨酸和苏氨酸)的ADCs最高。而HIM的干物质、粗蛋白和大多数氨基酸的ADCs低于其他组。CAP的赖氨酸ADCs高于其他6种蛋白原料, 粗蛋白ADCs仅次于CVM。PFM的干物质ADCs明显低于CVM, 但与CAP没有显著差异。此外, PFM的粗蛋白ADCs低于CVM、CAP和MCM三种蛋白原料, 并且其赖氨酸ADCs低于CAP, 苏氨酸ADCs也低于CAP和CVM。研究表明, 这7种蛋白源中小球藻粉(CVM)和乙醇梭菌蛋白(CAP)在珍珠龙胆石斑鱼中显示出较高的表观消化率。
海淡水养殖中华鲟免疫特性的比较
陈雪卉, 冷小茜, 罗江, 杜浩, 刘志刚, 乔新美, 熊伟, 危起伟
, doi: 10.7541/2023.2022.0129
[摘要](228) [HTML全文](201) [PDF 5661KB](6)
摘要:
实验以淡水养殖的4龄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为研究对象, 经海水驯化后实施全海水养殖, 探究中华鲟在海水养殖条件下血液理化指标和免疫组织结构变化。结果显示: 与淡水养殖个体相比, 海水养殖后中华鲟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和白细胞数(WBC)均显著升高(P<0.05), 红细胞数(RBC)与各类白细胞占比无显著变化(P>0.05);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溶菌酶(LZM)、免疫球蛋白M(IgM)、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等6种免疫生化指标与淡水个体无显著差异(P>0.05)。对免疫组织的观察发现, 海水养殖中华鲟头肾组织中细胞聚集, 形态分布更整齐, 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增多; 脾脏组织的淋巴细胞和红细胞分布更加密集。研究结果表明, 海水养殖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中华鲟的免疫和造血功能, 保持较好的生理状态。
开放流水养殖模式下暂养时间对黄颡鱼肌肉品质和营养价值的影响
付运银, 郑维友, 张恒, 阮国良, 刘玉林, 柴毅, 方刘
, doi: 10.7541/2023.2022.0075
[摘要](235) [HTML全文](335) [PDF 764KB](8)
摘要:
文章旨在探索开放流水养殖模式下, 暂养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肌肉品质和营养价值的影响。试验选用处于快速生长期的大规格鱼种(15.69±2.28) g黄颡鱼为试验对象, 随机分为4组, 分别暂养0(对照组)、20d、30d和40d, 每组3个重复。试验期间投喂黄颡鱼配合饲料, 养殖过程中定期测量水质。试验结束后对其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肌肉氨基酸、脂肪酸组成及质构特性进行比较。结果显示: (1)暂养期间试验池的水质氨态氮含量在0.03—0.05 mg/L, 亚硝态氮含量均在0.01 mg/L, 溶氧水平均超过9.0 mg/L。(2)暂养时间延长, 黄颡鱼末体重和增重率呈上升趋势, 特定生长率呈下降趋势, 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 暂养20d、30d和40d组的成活率、肥满度、肝体比及脏体比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3)暂养30d和40d组血清中的白蛋白和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暂养20d组(P<0.05), 但其γ-谷氨酰基转移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总胆固醇和总胆汁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暂养20d组(P<0.05); 对照组、暂养20d和30d组血清中的总胆红素含量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暂养40d组(P<0.05d; 暂养30d和40d组黄颡鱼血清中肌酐含量和尿酐比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暂养20d组(P<0.05)。(4)暂养30d和40d组黄颡鱼肌肉中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暂养20d组(P<0.05), 但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暂养20d组(P<0.05); (5)暂养30d和40d组氨基酸总量(ΣAA)、必需氨基酸总量(ΣEAA)、非必需氨基酸总量(ΣNEAA)、鲜味氨基酸总量(ΣDAA)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暂养20d组(P<0.05), 且4组黄颡鱼肌肉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苯丙氨酸+酪氨酸。(6)暂养40d组黄颡鱼肌肉中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六烯酸(EPA+DH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7)暂养40d组黄颡鱼肌肉的硬度和胶黏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 弹性、咀嚼性和回复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暂养20d组(P<0.05)。在试验设置暂养条件下, 暂养40d可更好提升黄颡鱼肌肉品质和营养价值, 同时增加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含量, 减少池塘养殖鱼体中存在的土腥味, 增加黄颡鱼养殖效益。
力竭运动胁迫对三种鲤科鱼类低氧耐受和热耐受的影响
张永飞, 黄可人, 罗玉莲, 刘蒨莹, 庞旭, 付世建
, doi: 10.7541/2023.2022.0193
[摘要](210) [HTML全文](229) [PDF 1082KB](5)
摘要:
为了研究力竭运动胁迫对不同生境鱼类低氧耐受和热耐受能力的影响, 以金鱼(Carassius auratus)、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和鲤(Cyprinus carpio)为研究对象, 分别测定这3种鲤科鱼类在力竭运动后的临界氧压(Critical oxygen tension, Pcrit)、失衡点(Loss of equilibrium, LOE)、临界代谢率(Critical metabolic rate, CMR)、边际代谢率(Marginal metabolic rate, Marginal MR)和临界温度[Critical temperature, CT(临界高温, CTmax和临界低温, CTmin)、致死温度LT(致死高温, LTmax和致死低温, LTmin)]。结果显示, 仅CTmin具有体重效应, 其余各参数的体重效应均不显著; 低氧耐受和热耐受各参数在种间差异均显著; 力竭运动胁迫导致了鲤的Pcrit和3种鱼的CMR显著增加, 但致使中华倒刺鲃的LOE显著降低; 同时, 也导致金鱼和中华倒刺鲃的CTmax显著下降; 除了上述鱼种及其对应的实验参数外, 对各鱼种的全体实验参数均无显著影响。研究表明, 不同生境鱼类在力竭运动胁迫后低氧耐受和热耐受能力变化具有差异, 且不同鱼类在力竭运动胁迫后, 若再次遭受其他环境因子胁迫时具有不同的生理响应机制,这可能与其能量代谢模式有关。
不同气候年间西北印度洋鸢乌贼渔业生物学比较
陆化杰, 何静茹, 王洪浩, 陈炫妤, 刘凯, 陈新军
, doi: 10.7541/2023.2022.0159
[摘要](191) [HTML全文](189) [PDF 1823KB](3)
摘要:
文章根据2019年(厄尔尼诺)和2020年(正常)相同月份(2—5月)中国灯光罩网渔船在西北印度洋采集的1896尾鸢乌贼样本, 对不同气候年间西北印度洋鸢乌贼渔业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两年间雌性个体胴长分别为129—347和284—582 mm, 优势胴长组分别为171—220和481—530 mm; 雄性个体胴长分别为138—273和94—235 mm, 优势胴长组均为171—220 mm; 2019年胴长及优势胴长均大于2020年, 其中雌性个体差异最大。不同气候年间鸢乌贼体重与胴长的关系存在性别间显著性差异, 除2020年雄性样本胴长与体重的关系最适用指数函数表示外, 其余胴长与体重的关系均最适用幂函数表示。两年间样本的雌雄性别比分别为1.5:1和1.3:1, 性腺成熟度组成也不相同, 雌性个体2019年多处于未成熟阶段(Ⅰ期和Ⅱ期), 2020年则多处于成熟阶段(Ⅲ期和Ⅳ期); 雄性个体2019年多处于未成熟阶段(Ⅱ期)和成熟阶段(Ⅲ期), 2020年多处于成熟阶段(Ⅲ期和Ⅳ期)。不同气候年间西北印度洋鸢乌贼个体日龄组成和孵化群体也不相同, 两年间雌性个体日龄分别为97—263d和148—267d, 优势日龄组分别为171—200d和231—260d, 孵化日期分别为6—12月和5—10月, 高峰期分别为8—9月和7—8月; 雄性个体日龄分别为131—253d和133—221d, 优势日龄组均为171—200d, 孵化日期分别为8—12月和9—12月, 高峰期为9—11月和10—11月。本研究得出, 不同气候年间, 西北印度洋鸢乌贼渔业生物学特性存在差异性。
三疣梭子蟹卵巢发育过程中主要类胡萝卜素组成变化及其与抗氧化性能的关系
孙秋凤, 柳梅梅, 何杰, 张敏, 陶贤继, 吴旭干
, doi: 10.7541/2023.2022.0152
[摘要](190) [HTML全文](240) [PDF 1021KB](2)
摘要:
实验研究了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卵巢发育过程中(I—V期)组织色泽、类胡萝卜素组成与含量、抗氧化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变化规律, 进一步探讨了肝胰腺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与抗氧化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 (1)卵巢发育期间, 卵巢指数(GSI)显著增加(P<0.05), 肝胰腺指数(HSI)整体呈先升后降的趋势; 卵巢的红度(a*)值和黄度(b*)值、肝胰腺的亮度(L*)值和b*值均呈显著上升趋势, 但卵巢中L*值呈下降趋势。(2)在卵巢发育过程中, 卵巢中的总类胡萝卜素、虾青素、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含量均为先升后降的趋势, 虾青素含量在IV期最高; 肝胰腺中的虾青素含量呈上升趋势, 而β-胡萝卜素含量为显著下降趋势; 内表皮中的总类胡萝卜素、虾青素、叶黄素、海胆烯酮和β-胡萝卜素含量均呈现下降趋势; 就不同组织中类胡萝卜素含量而言, 内表皮中虾青素含量最高。卵巢和肝胰腺的L*值与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卵巢的a*值和b*值均与总类胡萝卜素、虾青素、叶黄素、海胆烯酮和β-胡萝卜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肝胰腺的a*值与各类胡萝卜素含量无显著相关性, b*值仅与虾青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3)肝胰腺中I—V期T-AOC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 而SOD、CAT和GPX均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血淋巴中T-AOC呈现“高-低-高-低”的变化趋势, 而SOD和GPX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CAT和MDA为“低-高-低-高”的变化趋势; 卵巢发育过程中肝胰腺中ACP、ALP和NO整体呈下降趋势, 而血淋巴中ACP、ALP和Hc在I—IV期为上升趋势, V期略有下降。(4)相关性分析表明, 肝胰腺中虾青素含量与T-AOC呈显著负相关, 叶黄素含量与GPX呈显著正相关(P<0.01), 其余类胡萝卜素含量与抗氧化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综上, 在三疣梭子蟹卵巢发育过程中, 卵巢中总类胡萝卜素、虾青素和β-胡萝卜素的含量增加主要发生在II—IV期, 内表皮中大部分类胡萝卜素呈显著下降趋势, 肝胰腺中仅虾青素呈上升趋势。
海水酸化及升温对刺参生长及能量收支的影响
曲亮, 谢玺, 卢羽洁, 杨晓龙, 张安国, 王庆志, 袁秀堂
, doi: 10.7541/2023.2022.0073
[摘要](183) [HTML全文](232) [PDF 765KB](2)
摘要:
本文以东亚浅海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为实验对象, 研究了CO2驱动的海水酸化及升温对其生长及能量收支的影响。实验设置对照组(大连近海水温, pCO2 400 µatm)、升温组(大连近海水温+3℃, pCO2 400 µatm)、酸化组(大连近海水温, pCO2 1100 µatm)和酸化升温组(大连近海水温+3℃, pCO2 1100 µatm)。结果表明: 与对照组相比, 温度升高3℃对刺参的生长无显著影响; 酸化组刺参的特定生长率最低, 较对照组降低0.19 %/d, 个体体重的变异系数最大; 酸化升温组刺参的终末体重和特定生长率与对照组相较无显著差异, 但其摄食率和排粪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升温组和酸化组的刺参能量的分配模式与对照组相比未发生明显改变, 但酸化升温组刺参的能量分配模式发生显著变化, 其粪便能所占摄食能的比例显著升高。本研究表明了, 海水酸化抑制了刺参的生长但未改变其能量的分配, 生长的降低主要取决于摄食减少; 而海水酸化与温度升高的共同作用可能会通过改变刺参的能量分配模式而弥补海水酸化对生长带来的负面影响。
海河流域拒马河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王孟, 王银肖, 谭慧敏, 王敏, 穆淑梅, 康现江, 陈咏霞
, doi: 10.7541/2023.2022.0034
[摘要](245) [HTML全文](511) [PDF 1285KB](11)
摘要:
为了解拒马河鱼类时空分布及影响因子, 基于2019—2021在拒马河的6次季节性鱼类调查, 分析了拒马河鱼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 共采集37种鱼类, 隶属5目11科, 鲤形目最多, 占总种数的64.86%。相对重要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 IRI)显示, IRI≥500的优势种鱼类有10种, 以鲫Carassius auratus Linnaeus、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 Temminck & Schlegel、黑鳍鳈Sarcochilichthys nigripinnis Günther和宽鳍鱲Zacco platypus Temminck & Schlegel为主。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表明, 春、夏、秋季鱼类群落的个体数(N)、物种数(S)、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Ma)存在显著差异, Pielou均匀度指数(J')无显著差异。SNK多重比较检验(Student-Newman-Keuls)显示个体数、种类数以2019年5月(春季)最多,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以2019年8月(夏季)最高。等级聚类分析(Cluster)和非参数多变量排序(NMDS)分析显示, 拒马河鱼类群落在空间上分为3组, 上游S1拒马河源头和S2刁江汇为组Ⅰ, 中游S3紫荆关大桥和S4清凉涧为组Ⅱ, 中下游自S5小丰口桥至S15龙安大桥为组Ⅲ。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分析显示, 2020年夏季鱼类群落结构稳定未受干扰(W=0.064), 其余月份均受中度干扰(W<-0.007)。冗余分析(RDA)显示, 海拔、水温和pH为影响拒马河鱼类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可为拒马河鱼类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依据。
环境、病原、免疫因子三要素与池塘养殖对虾AHPND发生的关联性
于永翔, 王印庚, 蔡欣欣, 张正, 廖梅杰, 李彬, 荣小军, 朱洪洋, 唐苗苗, 王春元
, doi: 10.7541/2022.2021.0217
[摘要](275) [HTML全文](221) [PDF 1043KB](1)
摘要:
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s necrosis disease, AHPND)的发生与环境、病原和虾体免疫间的相互关系, 文章对池塘养殖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AHPND发生及其环境、病原、虾体免疫因子进行持续性跟踪监测。结果表明, 试验点的气温、水温、溶解氧(DO)、pH、盐度、氨氮(NH4-N)和亚硝态氮(NO2-N)波动范围为21—29℃、24.8—31℃、1.4—8.32 mg/L、8—8.91、34—50、0.01—0.26 mg/L和0.005—0.212 mg/L; 水体可培养细菌和弧菌数量变化范围为3×103—2.4×105和2×102—1.8×104 CFU/mL, 虾体肝胰腺内可培养细菌和弧菌数量变化范围为9.8×104—8.8×106和3.9×103—3.61×106 CFU/g; 16S rDNA鉴定结果显示, 在可培养优势菌株中, 弧菌检出数量达到135株, 占全部鉴定菌株的61.6%, 其中主要弧菌种类有欧文氏弧菌(Vibrio owensii)、坎贝氏弧菌(V. campbellii)、副溶血弧菌(V. parahaemolyticus)、溶藻弧菌(V. alginolyticus)和哈维氏弧菌(V. harveyi); 虾体中ACP、AKP、SOD、LZM和PO等免疫酶活的变化范围分别为7.5—75、1—8.5、2.4—11.07、1.3—43和6.23—28 U/mg。结合AHPND发生前后各理化因子变化的相关性分析表明, 水温、虾体肝胰腺内可培养细菌和弧菌数量、DO、LZM和PO可作为池塘养殖模式下对虾警示AHPND的指示因子。相关研究结果为指导池塘养殖凡纳滨对虾健康养殖及AHPND临床防控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水产养殖水体附着生物对磺胺甲恶唑胁迫响应及其降解效应
张心怡, 闵奋力, 张淑娴, 张浩坤, 李竹栖, 彭雪, 吴振斌, 刘碧云
, doi: 10.7541/2023.2022.0171
[摘要](287) [HTML全文](245) [PDF 1263KB](2)
摘要:
附着生物是养殖水体中常见的, 由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组成的复杂生物聚合体, 有水质净化功能。研究通过模拟养殖水体, 探究附着生物对磺胺甲恶唑(SMX)的胁迫响应及其对SMX的降解途径。结果表明, 在5和10 mg/L SMX胁迫下, 附着生物胞外聚合物(EPS)分泌较对照组增加31.3%和21.5%, 抗氧化能力降低20.6%和31.8%, 但生物量的积累没有显著差异。SMX使附着生物抗氧化系统受到损伤, 并刺激其分泌更多胞外聚合物以提高耐受性。去除实验结果表明, 附着生物会促进SMX的消减, 1 g/L附着生物在第14天对SMX的去除率为25.10%。主要降解中间产物有N4-乙酰基-磺胺甲恶唑(TP295)、对苯醌亚胺(TP107)、去砜基磺胺甲恶唑(TP189)和去氨基磺胺甲恶唑(TP238), 键的断裂和苯环上氨基反应是SMX降解的两种主要途径。研究结果对评估SMX在养殖水体中的生态风险和利用附着生物去除SMX提供技术支撑。
企鹅珍珠贝微卫星标记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刘二田, 陈一, 战欣, 顾志峰, 王爱民
, doi: 10.7541/2022.2021.0214
[摘要](284) [HTML全文](236) [PDF 895KB](1)
摘要:
研究利用5个高度多态性的微卫星标记, 对500个企鹅珍珠贝(Pteria penguin)的4个生长性状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显示, QEB-D15和CL-232两个微卫星标记与企鹅珍珠贝的壳宽呈极显著相关(P<0.01); 位点QEB-D15基因型是239/263的个体壳宽为最大值, 基因型是239/273的个体壳宽为最小值, 推测263 bp等位基因与壳宽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而273 bp等位基因与壳宽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位点CL-232基因型为157/174的个体壳长、壳宽、总重的均值较同一位点的其他基因型均为最大值, 该基因型推测为优势基因型; 而基因型为177/192的个体壳长、壳宽、壳高和总重的均值较同一位点的其他基因型均为最小值, 推测该基因型为劣势基因型, 上述结果可为企鹅珍珠贝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甘草对大鲵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作用
王文博, 曹娟, 李春颖, 孙盛雁, 黄雨莹, 刘屹楠, 鲁义善
, doi: 10.7541/2023.2022.0198
[摘要](220) [HTML全文](267) [PDF 788KB](4)
摘要:
通过投喂甘草提取物, 研究了甘草对大鲵(Andrias davidianus)抗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感染的作用。连续投喂56d, 从28d开始, 药物组血清溶菌酶活性先升后降, 呈抛物线趋势, 低剂量组在42d出现最大值(158.4±34.7) U/mL, 高剂量组在35d出现最大值(178.3±28.8) U/mL, 两者都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药物组在最后两次采样期, 即42d和56d时, 肾脏巨噬细胞吞噬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最大值均出现在42d, 分别为(59.4±8.5)%和(58.4±5.2)%。同期相比, 药物组白细胞比容值均高于对照组。其中, 高剂量组在28d时白细胞比容值为(5.8±1.7)%, 低剂量组在56d时为(5.5±0.8)%, 高剂量组在56d时为(5.9±1.7)%, 三者都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药物组和对照组的脾脏脏器系数之间没有显示出显著差异。最后一次采样(56d)后人工感染嗜水气单胞菌, 对照组死亡率为90%, 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都为60%, 均低于对照组, 而药物组免疫保护率为33.3%, 也都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 投喂甘草提取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鲵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抗性。
长山列岛邻近海域沉积环境微塑料的分布特征
孙雪梅, 孟迪, 郑鑫言, 陈碧鹃, 曲克明, 夏斌
, doi: 10.7541/2023.2022.0170
[摘要](205) [HTML全文](232) [PDF 1375KB](1)
摘要:
长山列岛(长岛)属于典型的海岛生态系统, 随着海洋微塑料污染日益加剧, 其周边海域沉积环境中的微塑料分布现状值得深入探究。文章以长岛养殖区和航道沉积物为研究对象, 利用显微镜观察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定等方法对沉积物中的微塑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长岛邻近海域沉积物中微塑料的丰度为133.14—499.82个/kg, 平均丰度为252.59个/kg。微塑料的尺寸以<500 μm为主, 占微塑料总丰度的70%以上; 微塑料的形状以颗粒状为主, 其次为碎片状、纤维状和小球状; 微塑料的颜色以透明色为主; 微塑料的聚合物类型以玻璃纸为主, 其次为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和纤维素等。由于长岛地处黄渤海交汇处, 整体水动力交换能力较好。虽然长岛南部水域水体流动性弱于北部, 且南部水域距离入海河流更近, 受陆源输入的影响更大, 但是长岛南部水域沉积物中微塑料的丰度并未显著高于北部。研究为长岛海洋生态环境中微塑料污染的科学评估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上海5条骨干人工河流鱼类本底调查及群落结构分析
陈振锋, 唐文乔, 赵振官, 张彦彦, 龚珑, 唐振, 张亚, 郭弘艺, 刘东, 杨金权
, doi: 10.7541/2023.2022.0164
[摘要](296) [HTML全文](296) [PDF 1292KB](5)
摘要:
为摸清上海黄浦江5条骨干人工河流开挖半个世纪以来形成的鱼类物种资源家底, 文章于2021年6月(夏季)和11月(秋季)用刺网对20个断面作了采集, 获得鱼类标本13379尾, 经鉴定有60种, 隶属于8目17科45属。其中, 鲤形目有2科28属41种, 鲈形目7科8属8种; 洄游鱼类2种, 河口鱼类8种, 其余均为淡水鱼类。IRI≥1000的优势种合计有9种, 刀鲚(Coilia nasus)是5条河流共有的优势种。ABC曲线反映除金汇港外, 其他河流总体上以中小型鱼类为主体, 鱼类群落受到了严重干扰。Βc指数和βr指数均反映浦东川杨河与大治河之间的鱼类组成相异性最大, 浦南金汇港与龙泉港之间的鱼类组成相异性最小。20个断面可分为3组, D1和Z2断面为组I, 金汇港、龙泉港和除Z2断面的大治河为组II, 川杨河和除D1断面的淀浦河为组III, 似鳊(Pseudobrama simoni)、刀鲚、鲫(Carassius auratus)和䱗(Hemiculter leucisculus)是造成组间鱼类群落结构差异性的主要分歧种。研究认为, 这5条人工骨干支流保存了比黄浦江源头、干流及自然支流更多的鱼类物种资源, 人口密度可能是造成所在河流鱼类群落结构出现明显空间差异性的重要原因。
珠江口花鰶的生物学特征研究
张翠萍, 袁丽媚, 吴妤莘, 叶志权, 陈晓莹, 赖星星, 李强, 舒琥
, doi: 10.7541/2023.2022.0036
[摘要](284) [HTML全文](348) [PDF 2464KB](6)
摘要:
为了解珠江花鰶(Clupanodon thrissa)的生物学特征变化及资源现状, 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在珠江口广州江段逐月采集花鰶样本共408尾, 根据生物学测量、年龄结构分析和组织学等方法, 对花鰶的年龄、生长及繁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雌性花鰶的平均体长为(173.60±17.10) mm, 平均体重为(92.30±24.37) g, 雄性平均体长为(155.94±15.10) mm, 平均体重为(65.81±19.97) g。花鰶种群由0+—5+龄个体组成, 以 1+—3+龄为主, 占总样本量的89.03%。花鰶体长与体重呈幂函数关系: W = 1×10−5L3.0525 (R²= 0.9057), 为匀速生长类型。采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描述珠江口花鰶的生长特性, 生长参数分别为: 渐进体长L=176.14 mm, 渐进体重W=71.70 g, 生长系数k=0.62, 理论生长起点年龄t0=−0.27, 生长特征指数φ=4.28, 生长拐点年龄ti=1.53。雌雄比例为2.28﹕1, 雌性显著多于雄性。性腺成熟系数和肝体指数的变化趋势相反, 肝脏可能为性腺发育提供能量。推测繁殖期为3—7月, 绝对繁殖力为1625—72882粒, 平均值为(20361±2601)粒, 相对繁殖力为19—602粒/g, 平均值为(190±23)粒/g。卵径频率分布呈单峰型, 为一次性产卵鱼类。与历史数据相比, 花鰶的繁殖力下降, 因此需加强对其资源的保护和研究。
不同流速对流水槽大口黑鲈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能量代谢及组织结构的影响
刘梅, 原居林, 练青平, 倪蒙, 顾志敏
, doi: 10.7541/2022.2021.0167
[摘要](359) [HTML全文](254) [PDF 0KB](16)
摘要:
研究旨在探明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nner-Pond Raceway Aquaculture, IPRA)系统中不同水流速度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能量代谢及组织结构的影响。选取已驯食好、体质健康、大小均一的大口黑鲈[放养规格为(8.13±0.82)g]192尾, 随机分配到4个模拟水槽中, 每组3个重复, 每个重复16尾。养殖试验设置空白静水组和3个水流速度组, 分别为低流速0.2 m/s、中流速0.4 m/s和高流速0.6 m/s, 养殖周期为154d。 结果显示: (1)中流速组大口黑鲈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组(P<0.05); 中、高流速组肥满度显著低于静水组和低流速组(P>0.05); 大口黑鲈内脏脂肪指数随着流速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 (2)中流速组肌肉粗蛋白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组(P<0.05), 静水组和低流速组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中、高流速组(P<0.05); 中、高流速组肝脏粗蛋白显著高于静水组和低流速组(P<0.05); (3)中、高流速组血清中甘油三脂和总胆固醇显著低于静水组和低流速组(P<0.05); 中流速组总蛋白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静水组和低流速组(P<0.05); (4)血清中SOD和CAT活性随着水流速度的增加而升高, 中流速肝脏组SOD活性最高, 高流速组血清中CAT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组(P<0.05); 中流速组血清和肝脏组织MDA含量显著低于其他3个处理组(P<0.05); 中流速组血清和肝脏组织T-AOC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组(P<0.05); (5)肠道脂肪酶活性随着流速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 中流速组胃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则最高; 中流速组肝脏脂肪酶活性最高, 显著高于静水组和低流速组(P<0.05); 中、高流速组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低流速组(P<0.05)。肌肉和肝脏中谷氨酸脱氢酶均是随着流速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 激素敏感脂肪酶和丙酮酸激酶则是先升后降, 至中流速组最高; (6)肌肉和肝脏组织切片观察发现, 低流速组肌纤维直径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组(P<0.05), 肌纤维密度随着水流速度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 中流速组会改善肝细胞组织结构, 而高流速组会造成肝细胞损伤, 引起细胞核空泡化严重和细胞核偏移聚集等。综上, 中流速组即0.4 m/s能够促进大口黑鲈生长, 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 改善机能代谢, 增加粗蛋白含量, 抑制脂肪沉积, 可以作为大口黑鲈IPRA养殖系统中最适养殖水流速度。
不同养殖模式对亚东鲑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王万良, 张忭忭, 谭大明
, doi: 10.7541/2023.2022.0120
[摘要](235) [HTML全文](248) [PDF 0KB](14)
摘要:
为了探索亚东鲑(Salmon trutta)多元化养殖模式, 以初始体质量(100.05±1.12) g幼鱼作为研究对象, 开展循环水和开放流水模式养殖比较, 试验周期180d, 分析比较其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肌肉营养成分差异。结果表明: 在开放流水模式下增重率、肥满度、肝体指数、特定生长率和饲料转化率均显著高于循环水模式(P<0.05), 存活率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 在循环水模式下补体C4、总蛋白和生长激素均显著低于开放流水模式(P<0.05), 但溶菌酶、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相反(P<0.05), 补体C3、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和球蛋白在两种模式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 肌肉主要营养成分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开放流水模式高于循环水模式, 氨基酸组成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 脂肪酸中油酸、α-亚麻酸、C20:1、C20:2和MUFA含量均显著低于开放流水(P<0.05), 而EPA+DHA、SAFA和PUFA含量相反, 二者之间差异性显著(P<0.05), 矿物质镁含量循环水模式显著高于开放流水模式(P<0.05), 钙含量相反(P<0.05), 锌、铁和硒含量差异性均不显著(P>0.05)。综上, 在西藏地区进行亚东鲑循环水养殖, 可充分利用当地丰富太阳能、地热资源或依托温室进行水温调控, 同时进一步优化水体微生态净化能力, 使其生长条件更贴近开放流水养殖环境, 进而提升亚东鲑养殖效益, 保证营养品质。
水流速度对黑鲷和美国红鱼续航游泳能力及生理代谢的影响
柴若愚, 尹恒, 霍润明, 王涵颖, 黄玲, 王萍
, doi: 10.7541/2023.2022.0186
[摘要](240) [HTML全文](252) [PDF 1232KB](3)
摘要:
为了确保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和美国红鱼(Sciaenops ocellatus)在开放海域的养殖产量和鱼类养殖福利, 在20℃下, 对体长差异性不显著(P>0.05)的两种鱼进行续航游泳能力测试。首先, 确定不同流速下的耐力游泳时间, 然后选择耐力游泳时间为150min时的速度进行续航游泳实验。其中黑鲷和美国红鱼分别被迫以3.15和4.32 BL/s的恒定游泳速度, 进行0、30、60、90、120和150min的测试, 解剖鱼获得肌肉、血液和肝脏, 测定样品在6个时间点的代谢物浓度, 每个时间点保证3组有效数据。对0和150min的实验组对比, 结果显示, 两种鱼肝糖原、背肌乳酸和血糖浓度差异显著(P<0.05), 肌肉糖原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双变量相关分析显示, 随着疲劳程度增加, 肝糖原浓度下降, 背肌乳酸和血糖上升。灰度关联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显示, 血糖和肝糖原浓度是影响疲劳的主要因素, 但黑鲷相比美国红鱼, 其浓度变化范围更大。综上, (1)美国红鱼比黑鲷拥有更强的游泳能力, 而且黑鲷和美国红鱼不适合养殖在流速超过3.15和4.32 BL/s的环境中。(2)肝糖原浓度是限制两种鱼续航游泳能力的关键因素, 实验结果为其他鱼类游泳和代谢的研究提供参考。
禁食和复投喂对大口黑鲈胆囊收缩素及其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邵嘉棋, 李胜杰, 杜金星, 董传举, 雷彩霞, 宋红梅, 姜鹏
, doi: 10.7541/2023.2022.0175
[摘要](242) [HTML全文](278) [PDF 1069KB](3)
摘要:
作为脑肠肽, 胆囊收缩素与其受体结合, 共同参与动物的摄食、消化等生理过程。为研究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 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 CCK)和其受体(cholecystokinin receptor, CCKR)基因在摄食活动中的功能, 研究通过克隆得到CCK1CCK2CCK1RCCK2R基因的编码区序列, 其长度分别为414、387、1368和1359 bp, 分别编码137、128、455和452个氨基酸。荧光定量结果表明CCK1CCK2基因均在脑组织中高表达, 其次为肠道组织, 而CCK1RCCK2R基因分别在胆囊和脑组织中高表达。摄食后24h内, CCK1CCK2CCK1RCCK2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 其中CCK1CCK1RCCK2R基因在摄食后3h相对表达量达到最高值, 而CCK2基因在摄食后12h相对表达量达到最高值(P<0.05)。禁食过程中CCK1CCK1RCCK2R基因相对表达量在禁食14d时显著升高(P<0.05)。复投喂后CCK1CCK1RCCK2R基因的相对表达趋势与餐后表达趋势相似, 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但在禁食和复投喂过程中CCK2基因相对表达量并无显著变化。综上所述, 研究结果推测CCK1基因可能与CCK1RCCK2R基因结合, 作为饱腹信号因子, 通过抑制食欲调控大口黑鲈摄食、消化等生理过程; 而CCK2基因可能作为短期食欲因子调节摄食活动。研究结果可为大口黑鲈摄食活动调节提供理论依据。
常熟新建水源地湖泊轮叶黑藻和穗状狐尾藻的生长差异及对水环境的影响
李诗琦, 施学峰, 李俊锋, 买占, 郭超, 褚吉阳, 狄春华, 李为, 刘家寿
, doi: 10.7541/2023.2022.0100
[摘要](262) [HTML全文](312) [PDF 1390KB](6)
摘要:
为了探明沉水植物群落构建对新建水源地湖泊水环境的作用效果, 于2019年5—11月在常熟新建应急水源地湖泊比较研究了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和穗状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两种沉水植物在人工栽种条件下的生长及对水质和叶绿素a的影响。结果表明: 两种沉水植物在试验湖泊均可正常生长, 二者的生物量在5月至9月均呈上升趋势, 但轮叶黑藻在5— 7月处于快速生长期, 而穗状狐尾藻在7—月处于快速生长期; 轮叶黑藻的衰亡期较穗状狐尾藻早, 且衰亡过程持续时间短, 11月轮叶黑藻完全衰亡, 而穗状狐尾藻仍处于衰亡中期。两种沉水植物在生长期均可有效降低水体Chl.a浓度, 对藻类生长起到抑制作用, 但是在衰亡期会造成水体营养水平上升, Chl.a浓度升高。由TP、TN、CODMn、Chl.a、DO和SD计算综合隶属函数值表明在两种沉水植物生长的高峰期, 沉水植物组的水质状况优于对照组, 衰亡期水质趋于恶化。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轮叶黑藻生物量与Chl.a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轮叶黑藻和穗状狐尾藻生物量与TP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中下游湖泊生态修复过程中沉水植物选择、栽种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参考。
贵州山区新建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张朝硕, 罗斌, 周贤君, 李为, 李钟杰, 刘家寿, 虞功亮, 段明
, doi: 10.7541/2023.2022.0108
[摘要](276) [HTML全文](305) [PDF 1141KB](7)
摘要:
对贵州山区新建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研究, 有利于了解同类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演替趋势, 还可以评估水华发生的潜在风险, 为管理部门提供参考。贵州省六盘水市的观音岩水库和万营水库, 分别为2018年和2017年建成蓄水的新建水库, 文章以实地调查为基础对两座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进行了研究。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间的季度调查显示, 两座水库分别检出32种和28种浮游植物, 优势种均以硅藻和绿藻为主, 藻类平均密度分别为3.46×106和4.79×106 cells/L。RDA分析结果显示, 观音岩水库和万营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驱动因子相同, 均为水温(WT)、总磷(TP)和水体透明度(SD)。总体来说, 新建水库在运行初期出现藻类暴发的风险较低, 在后续管理中, 应着重关注浮游植物密度受温度、外源营养及季节变化的影响。
保安湖水体细菌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子
薛璐, 向冬芳, 鲜博, 鲍少攀, 唐巍, 罗帅, 熊杰, 方涛
, doi: 10.7541/2023.2022.0112
[摘要](273) [HTML全文](380) [PDF 6600KB](12)
摘要:
为了探究保安湖水体细菌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子, 研究于2019年春、夏、秋、冬四季采集保安湖水样, 使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对保安湖水体细菌群落的组成及多样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保安湖不同湖区细菌群落组成无显著差异(P>0.05); 夏、秋季细菌丰富度、均匀度、香农及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春、冬季(P<0.05), 夏、秋季优势类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tiota)、蓝藻门(Cyanobacteria), 而春、冬季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tiota)占主导地位; (2)温度、透明度、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叶绿素a及总磷等因素是保安湖水体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 (3)保安湖细菌群落构建过程在春、夏、秋季由随机性过程主导, 在冬季由确定性过程主导; (4)保安湖细菌网络互作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 从春季到冬季, 保安湖细菌种间相互作用逐渐紧密复杂。综上所述, 保安湖水体细菌群落结构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 温度、透明度、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等因素具有驱动水体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潜能。研究可为深入了解淡水湖泊水体细菌群落时空变化规律及驱动因子提供基础资料。
多聚左旋赖氨酸包被玻片的可视化检测方法
刘涛, 周芳, 叶鼎
, doi: 10.7541/2023.2022.0185
[摘要](323) [HTML全文](337) [PDF 1169KB](7)
摘要:
分子量15—30万的多聚左旋赖氨酸(Poly-L-Lysine, PLL)常被用于盖玻片的包被, 以促进培养细胞贴壁或切片组织黏附。然而, 用市场上劣质的PLL将使组织或细胞不能牢固黏附在包被玻片上, 进而导致实验失败。因而, 建立实用直观的PLL质量检测方法, 对于PLL包被玻片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然而, 目前世界上仍未见相关方法报道。因此, 作者本着实用原则建立了一种实验室可视化检测盖玻片表面PLL的方法, 这种方法利用化学反应将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 FITC)添加到PLL的侧链氨基(-NH2)上, 再利用荧光成像检测附着在玻片表面的FITC-PLL, 同时荧光照片也可以通过Fiji软件进行分析, 获得定量的检测结果。利用此方法, 研究发现利用不同浓度的PLL包被盖玻片后, PLL偶联的FITC荧光强度和PLL浓度成正相关。通过检测市面上的两种商品化PLL, 与对照相比, 两种商品化PLL附着密度极低, 推断利用这两种不合格的PLL包被玻片, 是造成组织学实验中切片样本从玻片上脱落的原因。此方法适用于实验室自制或商品化PLL黏附盖玻片质量的可视化检测。另外, 此方法也为附着在玻璃或塑料表面的带有-NH2基团物质的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提供参考。
不同无机碳转运基因型蓝藻对环境CO2变化的响应
曾佳颖, 江婧宇, 左俊, 李淑欣, 张斯隆, 宋立荣, 甘南琴
, doi: 10.7541/2023.2022.0078
[摘要](256) [HTML全文](400) [PDF 1371KB](7)
摘要:
为了探究不同无机碳(Ci)转运基因型蓝藻与湖泊水体pH变化的关系, 文章优化了水体中不同无机碳转运基因型蓝藻相对丰度的检测方法, 测定了太湖、滇池及武汉市18个湖泊中具有不同无机碳(Ci)转运基因型蓝藻的相对丰度, 并结合水体pH进行分析。结果发现, 在所有湖泊中均存在bicA株、sbtA株及bicA+sbtA株, 其中sbtA株分布最为广泛; 随着水体中pH升高, sbtA株优势度随之增加。为了进一步解析不同Ci转运基因型蓝藻如何对CO2浓度变化的响应机制, 研究了室内纯培养bicA株、sbtA株及bicA+sbtA株分别在高浓度(1000 ppm)和低浓度(100 ppm)二氧化碳下的竞争。结果显示, 在低Ci水平下sbtA株具有明显竞争优势, 而在高Ci水平下bicA株占据了优势地位。上述研究表明随着CO2浓度的上升, 水华蓝藻中bicA株会具有竞争优势。大气CO2浓度上升可能会显著影响水华蓝藻的群落组成。
细胞松弛素B和低盐诱导长牡蛎“海大3号”四倍体的效果比较
周建民, 姜高伟, 徐成勋, 李永国, 李琪
, doi: 10.7541/2023.2022.0044
[摘要](339) [HTML全文](372) [PDF 1060KB](5)
摘要:
为探索细胞松弛素B(CB)和低盐抑制第一极体诱导长牡蛎“海大3号”四倍体的最佳条件, 研究了CB浓度(0.2、0.4、0.6和0.8 mg/L)、低盐(6、8、10和12)及诱导持续时间(10、15、20和25min)对卵裂率、孵化率、四倍体率和诱导效率指数的影响, 并分析了幼虫生长和生存情况。结果表明, 在CB浓度为0.6 mg/L, 诱导持续时间为15min时, 四倍体率为(65.69±2.47)%, 诱导效率指数最大; 在盐度为8, 诱导持续时间为15min时, 四倍体率为(38.77±2.69)%, 诱导效率指数最大。CB和低盐诱导组前期壳高大于对照组, 后期小于对照组, CB诱导组壳高显著大于低盐诱导组(P<0.05), CB和低盐诱导组幼虫平均日增长量分别为(14.2±1.08)和(10.49±0.60) μm/d, 均小于对照组(15.43±1.08) μm/d; 2个诱导组存活率始终低于对照组, 低盐诱导组前期存活率高于CB诱导组, 后期低于CB诱导组。综合来看, CB诱导法在四倍体率、诱导效率指数、12d存活率和生长速度等方面效果较好, 适用于诱导长牡蛎“海大3号”四倍体。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鼋亲子鉴定技术
谢敏敏, 王亚坤, 魏成清, 陈辰, 刘晓莉, 李伟, 洪孝友, 朱新平
, doi: 10.7541/2023.2022.0051
[摘要](395) [HTML全文](394) [PDF 853KB](6)
摘要:
鼋(Pelochelys cantorii)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 其保种群体的遗传信息仍未知。研究利用鼋转录组文库, 筛选出了10对微卫星引物, 以此建立了基于 2 组各含5个微卫星位点多重 PCR 体系的鼋亲子鉴定技术, 并应用 2 组微卫星多重 PCR 体系, 通过 ABI3130 遗传分析仪及 popgene3.2和CERVUS软件对56只子一代鼋进行个体基因型检测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结果显示, 鼋子一代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2.3, 微卫星位点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3829, 平均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6305和0.4767, 处中高度水平。对子代进行亲子分析, 10个微卫星位点的累积排除概率分别为73.14%(NE-1P)、90.98%(NE-2P)和98%(NE-3P), 能够满足亲子鉴定的需要。且4只亲本在生殖选择中表现出差异。鼋多重 PCR 亲子鉴定技术的建立为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家系鉴定管理和选择育种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黄颡鱼XX伪雄鱼诱导与全雌种群规模化繁育
刘娅, 于跃, 鲁子怡, 丁洋, 樊启学, 沈志刚
[摘要](800) [HTML全文](397) [PDF 4628KB](24)
摘要:
黄颡鱼雌性亲本养殖量不足制约了其产业可持续发展, 规模化全雌种群繁育体系亟待建立。研究利用3种雄性化因素, 包括17α-甲基睾丸酮(MT, 5mg/kg)、来曲唑(LZ, 300 mg/kg)和高温(33.5℃) 联合处理12-65日龄黄颡鱼幼鱼, 并将性成熟的XX伪雄鱼与正常XX雌鱼进行人工繁殖, 开展了全雌黄颡鱼规模化繁殖与苗种培育工作。研究发现, MT、LZ和高温共同作用可诱导XX黄颡鱼逆转为生理型雄性, 完全性逆转个体运动型精子比例与XY雄鱼无统计学差异, 组织学切片也显示其精巢中存在大量精子细胞, 推测XX伪雄鱼具有正常的繁殖功能。随后, 以XX伪雄鱼为父本, 正常XX雌鱼为母本开展了规模化人工繁殖, 获得了57万尾基因型全部为XX的黄颡鱼苗种, 并将其成功培育成大规格鱼种。在幼鱼60日龄和120日龄时取样发现, 分别有2.8%和12.0%的个体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雄性化, 推测其可能受到池塘自然高温的影响而发生了性逆转。其余XX雌鱼卵巢发育良好, 来年繁殖季节可作为规模化人工繁殖的雌性亲本。本研究成功开展了全雌黄颡鱼规模化繁育工作, 为全雌黄颡鱼规模化繁育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基础, 也为黄颡鱼新品种选育中雌性选育提供了保障。
海州湾5种关键饵料生物的主要捕食者及其捕食压力
高铭伟, 刘淑德, 徐从军, 徐宾铎, 张崇良, 纪毓鹏, 任一平, 薛莹
, doi: 10.7541/2023.2022.0020
[摘要](490) [HTML全文](441) [PDF 1726KB](3)
摘要:
为了解海州湾关键饵料生物在食物网中的被捕食压力及自然死亡率波动情况。研究基于2011和2013—2020年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和胃含物分析数据, 以物种间的营养联系为基础, 选择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枪乌贼(Loligo sp.)、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和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5种关键饵料生物为研究对象, 通过计算捕食压力指数(Predation pressure index, PPI), 分析它们在海州湾食物网中的主要捕食者及其捕食压力, 并计算了纳入捕食压力指数的自然死亡系数。结果表明, 细螯虾的捕食者对其年平均捕食压力指数最高, 小黄鱼的捕食者对其年平均捕食压力指数最低。小眼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kumu)对细螯虾和枪乌贼的年平均捕食压力指数最高, 分别为168.89和75.77; 鮸(Miichthys miiuy)对日本鼓虾和口虾蛄的年平均捕食压力指数最高, 分别为39.41和9.85; 长蛇鲻(Saurida elongata)对小黄鱼的年平均捕食压力指数最高, 为109.65。方差分析表明, 捕食压力指数的年间差异不显著(P>0.05), 但是在捕食者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自然死亡系数随着捕食压力指数的波动, 而产生相应的变化。研究表明, 海州湾5种关键饵料生物的捕食者存在种间营养生态位的分化, 有利于减少种间食物竞争, 增加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此外, 这些关键饵料生物是海州湾多种高营养级鱼类的食物来源, 在维持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长江口鳗苗网兼捕鱼类物种多样性及其群聚结构
邓彦, 唐文乔, 张媛媛, 赵振官
, doi: 10.7541/2023.2022.0016
[摘要](503) [HTML全文](426) [PDF 1282KB](3)
摘要:
为探明长江口鳗苗网兼捕鱼类的物种多样性及其群聚结构, 文章分析了2017—2019年鳗苗汛期用定置张网采集的11870网次鱼类样本。结果显示, 样本中包含兼捕鱼类114388尾, 经鉴定有54种, 隶属13目27科46属。其中, 鲈形目占总种数的40.74%, 海洋性、肉食性、底层和小型鱼类分别占总种数的44.44%、74.07%、70.37%和48.15%。拉氏狼牙虾虎鱼(Odontamblyopus lacepedii)为第一优势种, 数量占比达77.07%; 焦氏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刀鲚(Coilia nasus)和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也是个别年份的优势种。根据各月份间鱼类的群聚差异可将3月和4月、1月和2月各组合成1个组, 两者的主要特征种分别有5种和6种, 主要分歧种有10种。兼捕鱼类的平均体长仅(73.77±38) mm, 早期资源占总样本数的96.65%, 许多是当地经济鱼类的幼体。样本中有鳗苗16470尾, 3年平均的兼捕损伤率7.58, 高于6年前的损伤率, 鳗苗捕捞对其他鱼类幼体的损伤应引起重视。
山美水库两种入侵罗非鱼繁殖生物学比较
李俊锋, 王江滨, 刘智暘, 刘俏, 郭超, 廖传松, 李为, 郭传波, 张堂林, 刘家寿
, doi: 10.7541/2023.2022.0089
[摘要](539) [HTML全文](450) [PDF 4055KB](10)
摘要:
为比较山美水库两种入侵鱼类齐氏罗非鱼 (Coptodon zillii) 和加利略罗非鱼 (Sarotherodon galilaeus)种群的繁殖生物学特征, 于2021年3—10月份在山美水库逐月采样, 分析了繁殖时间、性比、绝对繁殖力、相对繁殖力和成熟卵径等特征。结果表明, 两种罗非鱼均于4月份开始繁殖, 齐氏罗非鱼繁殖高峰为7月, 10月结束繁殖; 加利略罗非鱼繁殖高峰为6月, 9月结束繁殖。齐氏罗非鱼平均绝对繁殖力为(4009.85±1305.69)粒、平均体重相对繁殖力为(67.32±15.63)粒/g、平均体长相对繁殖力为(31.31±5.03)粒/mm; 加利略罗非鱼平均绝对繁殖力为(1701.85±591.29)粒、平均体重相对繁殖力为(6.46±0.87)粒/g、平均体长相对繁殖力为(8.22±2.33)粒/mm; 齐氏罗非鱼的绝对繁殖力、体重相对繁殖力和体长相对繁殖力均显著高于加利略罗非鱼, 平均成熟卵径则显著小于加利略罗非鱼。齐氏罗非鱼和加利略罗非鱼繁殖群体的雌雄性比分别为1.59和1.83, 两个种群的雌雄性比无显著差异, 但均显著偏离1﹕1。研究表明两种共同入侵的罗非鱼种群具有不同的繁殖策略, 均是其成为优势鱼类类群的关键因素, 研究结果可为山美水库两种共同入侵罗非鱼种群的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饲料高剂量有机硒和无机硒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组织硒蓄积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李圆泽, 刘昊昆, 巩玉龙, 高炜烨, 朱晓鸣, 韩冬, 杨云霞, 金俊琰, 张志敏, 解绶启
[摘要](570) [HTML全文](427) [PDF 1075KB](13)
摘要:
为探究饲料中高剂量的有机硒和无机硒对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var. CAS V)的生长性能、硒蓄积和血浆生化指标等方面的影响, 以硒代蛋氨酸(有机硒)和亚硒酸钠(无机硒)作为不同类型的硒源, 初始体重为62.95±0.23 g异育银鲫为研究对象, 进行了为期90 天的养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 饲料中添加0、10和20 mg/kg的有机硒和无机硒对异育银鲫的存活和饲料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 有机硒处理组硒的表观消化率随饲料有机硒的添加量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 饲料中添加无机硒对硒消化率无显影响(P>0.05)。在饲料中添加有机硒可以提高异育银鲫的生长(P<0.05), 在20 mg/kg 处理组中达到最高(P<0.05); 而饲料中添加10 mg/kg 无机硒处理组未显著改变异育银鲫的特定生长率(P>0.05), 但高浓度的无机硒则显著降低了其特定生长率(P<0.05)。饲料中添加有机硒显著降低了异育银鲫的肝体比, 添加10 mg/kg 无机硒显著降低异育银鲫的肝体比(P<0.05); 饲料中添加有机硒和无机硒对异育银鲫的肾体比无显著影响。饲料中添加有机硒和无机硒均显著提高了全鱼、肝脏、肾脏、肌肉、骨和性腺的硒含量, 其中有机硒处理组骨骼、肌肉、性腺和全鱼的硒含量显著高于无机硒处理组(P<0.05)。饲料中添加有机硒和无机硒显著提高了血浆中葡萄糖的含量, 降低了血浆总胆红素的含量以及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活性(P<0.05), 20 mg/kg有机硒组和10 mg/kg无机硒组血浆铁离子的含量也显著降低(P<0.05)。结果表明异育银鲫对饲料中高水平的有机硒和无机硒均有较好的耐受能力, 经过90 天的养殖实验, 饲料中高水平的有机硒对异育银鲫无毒性作用, 并表现出促进生长的作用和在各组织中的高水平蓄积。
不同养殖密度对翘嘴鳜生长、血液生化和抗氧化能力指标的影响
陆可, 张焱鹏, 梁旭方, 汤树林
, doi: 10.7541/2022.2021.0395
[摘要](1075) [HTML全文](406) [PDF 967KB](11)
摘要:
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养殖密度对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生长、血液生化和抗氧化能力指标的影响。在循环水系统的水箱中(60 cm×60 cm×40 cm)于5种密度下[超低养殖密度组(ELD; 3.34 kg/m3)、低养殖密度组(LD; 9.51 kg/m3)、中等养殖密度组(MD; 15.82 kg/m3)、高养殖密度组(HD; 21.05 kg/m3)和超高养殖密度组(EHD; 25.99 kg/m3)]养殖翘嘴鳜[平均体重(175.76±15.85) g]40d。结果表明, ELD组和LD组在增重率(WGR)和饲料转化率(FCR)方面表现出更好的生产性能(P<0.05), 并增加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 同时减少丙二醛(MDA)的形成(P<0.05)。此外, EHD组的血浆葡萄糖水平、总胆固醇水平和甘油三酯水平均较高(P<0.05)。LD组刺鼠基因相关蛋白(agrp)的mRNA表达下降, 而ELD组阿片促黑色素皮质激素原(pomc)基因表达下调。综上, 推荐在循环系统中养殖翘嘴鳜的适宜放养密度为3.34—9.51 kg/m3
三角帆蚌Hc-GSK3β基因鉴定及内壳色性状相关SNP筛选
郭柏莹, 李星, 王贺, 颜玲, 吕高伦, 白志毅
, doi: 10.7541/2023.2022.0107
[摘要](383) [HTML全文](395) [PDF 1708KB](1)
摘要:
为了探究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糖原合成激酶-3β(GSK3β)基因对壳色的影响, 研究采用RACE技术获得Hc-GSK3β基因cDNA全长1867 bp, 其中包含1261 bp的ORF区编码420个氨基酸, ORF中含有一个S_TKc结构域, 该结构域序列高度保守。组织差异表达分析发现Hc-GSK3β基因在紫色蚌鳃、斧足、内脏团和边缘膜组织中表达量高于白色蚌的表达量(P<0.05), 且在斧足和边缘膜表达差异水平达到极显著(P<0.01), 而在紫色蚌闭壳肌组织中表达量显著低于白色蚌(P<0.05)原位杂交(ISH)实验结果显示在三角帆蚌外套膜的外褶、中褶、內褶、背膜区、腹膜区均有阳性信号产生, 且在外褶的信号表达较强烈。该基因经重测序比较, 共鉴定出6个SNP位点, 其中在C+185A位点的CA基因型在紫色蚌的分布频率显著高于白色三角帆蚌(P<0.05); 在紫色蚌中, T+341G位点TT基因型三角帆蚌内壳颜色参数b值显著低于TG基因型(P<0.05)。研究表明, Hc-GSK3β基因参与了三角帆蚌壳色形成, 筛选的SNP标记可用于三角帆蚌壳色育种。
北部湾涠洲岛海域栖息布氏鲸种群的物种鉴定初探
何瑞琳, 陈默, 张瑶瑶, 梅志刚, 范飞, 王丁, 郑劲松
, doi: 10.7541/2023.2022.0105
[摘要](484) [HTML全文](432) [PDF 1337KB](3)
摘要:
布氏鲸(Bryde’s whale)是广泛分布于温带和热带海域的一类中等体型须鲸, 通常认为存在小布氏鲸(Balaenoptera edeni edeni)和布氏鲸(B. e. brydei)两个亚种。然而, 有研究表明表明它们应该被划分为两个独立物种, 即近岸小型布氏鲸(B. edeni)和远洋大型布氏鲸(B. brydei)。由于两者外部形态极其相似, 并且存在同域分布现象, 很难基于外观进行准确的物种鉴定。近年来, 广西北部湾涠洲岛海域出现一个稳定的布氏鲸栖息种群, 但目前尚不清楚属于哪种布氏鲸。本研究采集了涠洲岛布氏鲸种群中两个体的粪便样品, 从其中一份样品成功提取基因组DNA, 并基于线粒体Cyt bCOΙ基因序列开展物种鉴定和遗传分析, 鉴定结果为小布氏鲸。此外, 还鉴定出涠洲岛海域同年死亡的一头须鲸也为小布氏鲸。据此推测涠洲岛水域栖息的布氏鲸种群可能是小布氏鲸。本研究首次基于粪便样品, 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 成功开展了活体布氏鲸的物种鉴定。这种基于非损伤采样的物种鉴定方法值得进一步优化并推广应用。
pH诱导絮凝-气浮收获雨生红球藻研究
李静, 徐聪, 刘青玲, 李成, 张海阳, 张学治
, doi: 10.7541/2023.2022.0076
[摘要](362) [HTML全文](407) [PDF 1258KB](1)
摘要:
为提高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收获效率, 文章发现一种通过pH调控诱导雨生红球藻絮凝-气浮收获方法。通过与自然沉降对比发现, 在不添加混凝药剂的情况下, 调节藻液的pH可以诱导雨生红球藻细胞自发团聚形成絮体, 显著提高其沉降或气浮收获效率。pH小于3或大于11.5时, 气浮可在2min内实现95%左右的收获效率, 而自然沉降则需要30min, 才能达到80%—90%的收获效率。气浮收获后的生物质含固率要显著高于沉降收获, 当初始浓度为3.2 g/L时, pH诱导絮凝-气浮收获后的雨生红球藻生物质含固率可达到17%, 实现了53倍浓缩。另外, 与化学混凝剂(硫酸铝)和生物混凝剂(壳聚糖)混凝-气浮对比发现, pH诱导絮凝-气浮不仅可以实现传统药剂混凝-气浮的高收获效率, 还可以有效避免混凝剂对生物质的污染(如金属离子残留等), 且不会对雨生红球藻中虾青素提取产生影响。因此, pH调控诱导絮凝-气浮可以实现雨生红球藻的快速、高效和无污染收获, 为雨生红球藻的收获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膜前助滤预处理对高藻水微滤膜污染的影响研究
张事, 马方凯, 徐望朋, 王健, 李迎喜, 吴振斌, 张学治
, doi: 10.7541/2023.2022.0056
[摘要](481) [HTML全文](411) [PDF 2294KB](2)
摘要:
膜过滤技术在高藻水处理过程中具有藻水分离效果好及同步净化污水等优点, 不同的预处理手段会影响其过滤特性及膜污染。本研究采用添加硅藻土、植物棉、活性炭等3种不同预处理手段来过滤铜绿微囊藻, 并考察未预处理及预处理后的藻液过滤过程中的过滤特性、有机物分布及膜污染特性。结果表明, 3种预处理手段对过滤通量均有所提高并减缓膜污染。其中, 硅藻土预处理提高平均过滤通量达915%, 明显优于其他助滤手段。活性炭预处理能够有效吸附芳香族蛋白质类荧光污染物, 显著降低污染膜的不可逆化学污染阻力。通过OCT及SEM分析可知未预处理的高藻水直接过滤造成的膜污染最严重, 饼层结构的粗糙度最低并且厚度也最小, 而硅藻土通过优化饼层结构以达到缓解膜污染的效果。最后基于XDLVO理论结果也进一步证实硅藻土预处理手段对改善膜污染效果最好。本研究结果对未来蓝藻水华膜处理技术的预处理手段研发具有指导意义。
翘嘴鳜mtf-1表达特征分析及镉胁迫对其节律性表达的影响
潘亚雄, 周俊, 张宇, 陶晋升, 潘佳琳, 唐昭阳, 樊轶为, 胡名广, 李慧菊, 张建社, 褚武英
, doi: 10.7541/2023.2022.0131
[摘要](544) [HTML全文](443) [PDF 1058KB](3)
摘要:
为了研究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金属调节转录因子-1(Metal-regu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1, mtf-1)序列特征、组织表达及重金属镉胁迫对其昼夜节律性表达的影响, 研究对翘嘴鳜mtf-1基因启动子顺式调控元件和序列特征, 以及该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 并对水体镉胁迫下翘嘴鳜脑组织中mtf-1基因表达昼夜节律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翘嘴鳜mtf-1启动子中存在锌指蛋白ZNF136、ZNF384和ZNF143结合位点, 表明其表达受金属离子的潜在调控, 另外, 翘嘴鳜mtf-1启动子中还发现核心生物钟基因RORβ结合位点, 表明mtf-1基因可能参与昼夜节律调控。基因结构域分析表明翘嘴鳜mtf-1基因存在一个高度保守的DNA结合域及一个不保守的反式激活域。mtf-1基因在翘嘴鳜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 其中脑组织中表达量最高、肾脏其次。在自然条件下, 翘嘴鳜脑组织中mtf-1基因呈现昼低夜高的表达趋势, 其基因表达峰值相位为ZT 12.65h(一日中的黄昏时期), 这与翘嘴鳜昼伏夜出, 黄昏最活跃的生活习性相符。在水体镉胁迫下, 翘嘴鳜脑组织mtf-1基因昼夜都呈现持续低表达, 昼夜表达差异不显著, 表明水体镉胁迫能显著抑制翘嘴鳜mtf-1基因表达, 破坏鳜鱼脑组织mtf-1昼夜节律。
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对欧洲鳗鲡幼鱼肝脏脂肪代谢的影响
马志茹, 赵盼月, 翟少伟
, doi: 10.7541/2023.2022.0035
[摘要](523) [HTML全文](442) [PDF 1523KB](10)
摘要:
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对欧洲鳗鲡(Anguilla anguilla)幼鱼肝脏脂肪代谢的影响。将养殖欧洲鳗鲡幼鱼的9口水泥池[初始规格(141.5±1.9) g/尾; 初始鱼重(683±23) kg/池]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 每组3口池, 分别投喂基础饲料(对照组)、基础饲料添加500mg/kg胆汁酸(BA1组)、基础饲料添加1000 mg/kg 胆汁酸(BA2组)的饲料。实验期为15周。实验结果表明, BA组比对照组欧洲鳗鲡幼鱼肝脏组织中脂肪空泡数量明显减少, 肝脏粗脂肪水平显著降低(P<0.05)。BA组欧洲鳗鲡幼鱼肝脏脂肪酸合成酶水平显著降低(P<0.05), 仅BA1组乙酰辅酶A羧化酶水平显著降低(P<0.05), BA组肝脂酶、脂蛋白酯酶和总脂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 BA组间上述酶活性或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BA1组欧洲鳗鲡幼鱼肝脏磷脂酰胆碱和溶血磷脂酰胆碱水平上调, 主要是甘油磷脂代谢和甘油酯代谢增强。由此可见, 欧洲鳗鲡幼鱼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可通过降低脂肪合成有关酶水平及增加脂肪分解有关酶活性, 主要增强甘油磷脂代谢和甘油酯代谢, 从而可减少肝脏脂肪蓄积。
急性低氧/复氧胁迫对克氏原螯虾抗氧化-能量代谢的影响
徐宇, 许志强, 严维辉, 李佳佳, 黄鸿兵, 孙梦玲, 唐建清, 潘建林
, doi: 10.7541/2022.2021.0390
[摘要](500) [HTML全文](419) [PDF 2320KB](9)
摘要:
为研究低氧/复氧胁迫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抗氧化及能量代谢的影响, 将克氏原螯虾暴露于(1.0±0.1) mg/L急性低氧胁迫和后续(6.8±0.2) mg/L复氧环境中, 于低氧胁迫1h、6h及复氧1h、12h分别采集肝胰腺、鳃和血淋巴, 研究低氧/复氧胁迫下克氏原螯虾抗氧化-能量代谢酶的活力变化, 分析鳃和肝胰腺组织的超微结构改变。在低氧胁迫下, 肝胰腺和血淋巴中SOD酶活力显著下降(P<0.05); 复氧以后, 肝胰腺、血淋巴及鳃组织中SOD酶活力均出现了显著上升(P<0.05)。SOD酶活力变化可能与复氧过程中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过量产生有关。在复氧12h后, 血淋巴和鳃组织中MDA含量均出现了显著性增加(P<0.01), 提示机体细胞在复氧胁迫下产生了脂质过氧化。在低氧胁迫下, 肝胰腺、鳃和血淋巴中ACP、AKP酶活力显著上升(P<0.05); 在复氧12h后, 肝胰腺和鳃组织中ACP酶活力显著降低(P<0.01)。显示低氧/复氧胁迫影响了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在急性低氧胁迫下, 肝胰腺、血淋巴与鳃组织中的LDH含量和总ATPase活力均显著升高(P<0.05), 提示这些组织中的细胞能量代谢功能受到了严重影响。在急性低氧/复氧胁迫下, 肝胰腺及鳃组织中的线粒体结构呈现明显浓缩空泡化、内膜排列紊乱, 嵴明显减少、部分嵴消失。在低氧状态下, 肝胰腺细胞中线粒体数量明显增多, 细胞中溶酶体数量明显减少。结果表明, 低氧/复氧胁迫可对克氏原螯虾造成氧化应激损伤, 对机体非特异性免疫防御及能量代谢功能产生了不利影响, 建议在克氏原螯虾养殖生产中特别关注水体中的低氧/复氧胁迫问题。
富硒壶瓶碎米荠对青鱼幼鱼生长、生理生化、硒代谢、抗氧化及先天免疫的影响
张辰, 贾小巍, 钱鹏丞, 陈艳婷, 吴成龙, 叶金云
, doi: 10.7541/2023.2022.0063
[摘要](484) [HTML全文](506) [PDF 1089KB](7)
摘要:
为探究富硒壶瓶碎米荠(Cardamine hupingshanensis)对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幼鱼生长、血清生理生化、肝脏硒代谢、抗氧化能力和先天免疫指标的影响, 选取360尾初始体重为 (5.51±0.02) g的青鱼幼鱼随机分配至4个实验组中, 每组3个重复。在基础饲料中添加富硒壶瓶碎米荠的量为0、0.5、1.0和2.0 g/kg(硒的实际含量分别为0.04、0.43、0.75和1.57 mg/kg), 同时添加矿物质混合物(无硒添加)和维生素混合物, 配置成4种等氮等能的青鱼幼鱼试验饲料, 养殖周期为60d。结果显示: 饲料中添加0.5和1.0 g/kg富硒壶瓶碎米荠时, 鱼体增重率(WG), 特定生长率(SGR)较对照组和过量组(2.0 g/kg)显著升高, 饲料系数(FCR)显著降低(P<0.05)。当饲料中富硒壶瓶碎米荠添加量为0.5—1.0 g/kg时, 血清中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和白蛋白(ALB)含量呈上升趋势, 而葡萄糖(GLU)含量显著下降(P<0.05)。饲料中添加0.5—1.0 g/kg富硒壶瓶碎米荠时可显著提高肝脏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Mn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GPX1)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 相关基因表达量, 同时显著提高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含量(P<0.05)。肝脏中硒代半胱氨酸裂解酶(SCLY)、硒磷酸合成酶1(SPS1)、15 kDa硒蛋白(SEP15)、硒蛋白T2(SEPT2)、硒蛋白H(SEPH)和硒蛋白P(SEPP)相关基因表达量在饲料中富硒壶瓶碎米荠硒添加量为1.0 g/kg时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此外, 饲料中添加0.5—1.0 g/kg富硒壶瓶碎米荠可显著提高肝脏表达抗菌肽2b(Leap2b)、铁调素(HEPC)、溶菌酶(LYZ)和补体C3(C3)相关基因表达量(P<0.05)。由此可见, 在饲料中添加0.5—1.0 g/kg富硒壶瓶碎米荠可以促进青鱼幼鱼生长, 增加鱼体的蛋白沉积, 促进机体硒代谢, 提高肝脏抗氧化和先天免疫能力。
维生素D3对黄颡鱼头肾极化分型的巨噬细胞影响研究
王猛, 程珂, 马春松, 王春芳
, doi: 10.7541/2023.2022.0037
[摘要](500) [HTML全文](666) [PDF 1546KB](4)
摘要:
研究以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头肾巨噬细胞为研究对象, 通过细菌脂多糖(LPS)和环磷酸腺苷(cAMP)分别诱导M1型、M2型极化, 200 pmol/L维生素D3孵育后对其形态学特征、生物学功能及极化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行分析鉴定来确定维生素D3在巨噬细胞极化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 维生素D3能降低诱导后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的死亡率, 并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在M1型巨噬细胞中维生素D3能够抑制活性氧(ROS)和炎症介质一氧化氮(NO)的产生, 降低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活力, 白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 在M2型细胞中能够增加精氨酸酶的活性, 显著增加白介素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的表达水平(P<0.05), 最终抑制巨噬细胞向M1表型极化, 促进巨噬细胞向M2表型极化, 发挥抗炎作用; 黄颡鱼头肾巨噬细胞中Nos-2Arg-2分别是M1和M2巨噬细胞的生物标记基因。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鱼类巨噬细胞极化以及维生素D3对极化调节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长江刀鲚生殖洄游期间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变化分析
马凤娇, 郭文君, 应聪萍, 杨彦平, 徐跑, 刘凯, 殷国俊
, doi: 10.7541/2023.2022.0047
[摘要](537) [HTML全文](449) [PDF 1520KB](3)
摘要:
为探究长江刀鲚生殖洄游过程中脂肪酸组成及其含量变化规律, 研究选择洄游距离、卵巢发育和规格大小3个影响因子设置梯度, 对长江刀鲚肝胰腺、肌肉和卵巢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显示, 62尾雌性刀鲚3个组织均检测出28种脂肪酸, 以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最高, 大于各组织总脂肪酸含量的56.23%, 各类脂肪酸中的C18:1、C16:0、C16:1、DHA和EPA含量较高, 为主要脂肪酸。在生殖洄游过程中, 刀鲚肝胰腺总脂肪含量随洄游距离的延长呈上升趋势, 从崇明江段的(526.61±38.50) mg/g增加至安庆江段的(587.21±124.72) mg/g, 而肌肉和卵巢总脂肪酸含量呈显著下降趋势, 分别下降了33.03%和57.09% (P<0.05)。在各体长组中, 肌肉总脂肪酸、SFA、MUFA和PUFA含量与体长呈正相关(P<0.05), 而肝胰腺和卵巢总脂肪酸及各类脂肪酸含量与体长无显著相关性(P>0.05)。在卵巢发育过程中, 刀鲚肝胰腺和肌肉总脂肪酸、MUFA和PUFA含量随卵巢由Ⅱ期发育至Ⅳ期均呈下降趋势, 总脂肪酸含量分别减少了47.56%和22.40%, 卵巢总脂肪酸含量则由364.17增加至418.95 mg/g; 肝胰腺和肌肉中主要脂肪酸C18:1、EPA和C16:1含量有所下降, 但在卵巢中分别增加了1.21倍、1.36倍和1.31倍(Ⅱ期至Ⅲ期), 表明这些脂肪酸在卵巢发育过程中发生了显著转移。研究结果表明, 大规格刀鲚肌肉中储存了更多的脂肪酸, 各组织含有丰富的SFA和MUFA, 以及卵巢中富集的EPA和DHA, 为其洄游活动和性腺发育提供了营养保障。
Rspo1调控斑马鱼胚胎汇聚延伸运动的研究
张欣, 张祺, 潘军, 周建峰, 白艳, 荣小至
, doi: 10.7541/2023.2022.0095
[摘要](668) [HTML全文](525) [PDF 2021KB](10)
摘要:
Rspo1 (R-spondin 1)是分泌型Rspos (R-spondins)蛋白家族的成员, 在雌性发育、血管生成、癌症等多个方面具有调控作用。为了研究Rspo1在早期胚胎发育中的功能, 以斑马鱼(Danio rerio)作为模式生物, 利用反转录PCR及原位杂交技术检测rspo1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 通过显微注射rspo1 mRNA或rspo1反义寡核苷酸(Morpholino, MO)对rspo1进行过表达或敲降; 通过形态观察及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胚胎汇聚延伸(Convergence and extension, CE)运动是否正常; 利用荧光素酶活性检测实验测定Wnt/PCP信号通路活性水平; 通过蛋白印迹法检测表征Wnt/PCP信号通路活性的磷酸化JNK (Jun N-terminal kinase)蛋白的水平。结果显示: rspo1为母源基因, 在12hpf前胚胎中呈全身性表达, rspo1的过表达或敲降均影响胚胎的CE运动; 过表达rspo1降低Wnt/PCP信号通路报告质粒的活性, 而敲降rspo1则增加其活性, 与之相一致, rspo1敲降的胚胎中磷酸化JNK的水平显著升高; 此外, rspo1 mRNA与dnJNK (Dominant negative JNK) mRNA的共同注射, 以及rspo1 MOs与wnt11wnt5b mRNA的共同注射均能协同诱导CE运动缺陷。综上, 在斑马鱼胚胎中, Rspo1通过负调控Wnt/PCP信号通路来调控胚胎的汇聚延伸运动。
鲴亚科分子系统学研究
李琳, 陈蔚涛, 汤永涛, 周传江, 何舜平, 冯晨光
, doi: 10.7541/2023.2022.0085
[摘要](598) [HTML全文](592) [PDF 1443KB](10)
摘要:
为探讨鲴亚科(Xenocyprinae)鱼类系统发育关系, 研究基于2种线粒体基因和5种核基因序列对鲴亚科各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和分化时间进行评估。结果显示: 不同方法和数据类型获得了基本一致的拓扑结构。3个属的单系性都得到了很好地支撑; 但是, 它们之间的进化关系却随着分子标记的不同而改变。这一结果可能是由于早期的基因流或谱系的随机分选所致。此外, 银鲴(Xenocypris argentea)、云南鲴(Xenocypris yunnanensis)和黄尾鲴(Xenocypris davidi)之间呈现出嵌套型的谱系关系, 暗示它们之间存在基因交流的可能性。基于化石地层年代校正的分子钟估算结果显示, 鲴亚科主要类群的分化发生在中新世晚期, 约15—12 百万年前(Millions of years ago, Ma), 这与东亚季风强盛时期的时间相吻合。
佐夫色绿藻高产虾青素突变体的筛选及虾青素合成机理研究
肖玲, 韩丹翔
, doi: 10.7541/2023.2022.0083
[摘要](591) [HTML全文](756) [PDF 1807KB](12)
摘要:
为了提高佐夫色绿藻( Chromochloris zofingiensis)细胞内虾青素含量, 研究通过甲基磺酸乙酯诱变构建了含有20000个单克隆的突变体库, 并筛选出一株高产虾青素的突变体12C10。在异养正常培养条件下, 当葡萄糖耗完时, 12C10虾青素含量比野生型提高74%; 缺氮诱导第4天时, 虾青素含量比野生型高25%。利用植物初生代谢物组学分析在正常培养条件下12C10与野生型在代谢物水平上的差异。与野生型相比, 12C10中除谷氨酸外的氨基酸及脂肪酸的合成普遍下降, 但是谷氨酸的水平显著提高。氨基酸和脂肪酸合成减少为虾青素合成提供更多的碳骨架、NADPH和ATP。谷氨酸的积累可能一方面刺激了磷酸戊糖途径中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活性促进NADPH的产生, 另一方面导致氧自由基产生促进虾青素合成。代谢物组分析结果还表明12C10中虾青素合成的增强可能与乙烯合成的增强有关。研究为进一步通过代谢调控提高 C. zofingiensis虾青素含量奠定了基础, 对指导 C. zofingiensis虾青素积累新工艺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投喂策略对黄颡鱼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高炜烨, 费树站, 刘昊昆, 韩冬, 杨云霞, 金俊琰, 朱晓鸣, 张志敏, 解绶启
, doi: 10.7541/2023.2022.0096
[摘要](1354) [HTML全文](471) [PDF 951KB](12)
摘要:
实验设置饱食投喂(AS)、80%饱食(80AS)、50%饱食(50AS)及先饥饿34d后再饱食投喂31d (HAS)四个处理组, 饲养初重(86.6±0.41) g的雌性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65d, 于实验中期(34d)和实验结束时取样, 以探究投喂策略对黄颡鱼母本生长性能和繁殖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 80AS组、50AS组和HAS组的总摄食量基本符合实验设计的比例且显著低于AS组。在实验结束时, 80AS组的增重率和体重与AS组无显著差异, HAS组体重显著低于AS组并与80AS组无显著差异, 生长未能达到同期饱食水平。各组在实验结束时的肌肉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均随投喂水平降低而降低, 性腺粗脂肪和粗蛋白则无显著差异, 据此可以推测母本将营养优先供给性腺而非肌肉。实验末期AS组和80AS组卵直径无显著差异, 均显著高于50AS组并低于HAS组, 表明饥饿后恢复摄食对卵的发育有补偿效应。实验结束时各处理组的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未受到投喂策略的显著影响。80AS、50AS及HAS组的star、sf-1、3β-hsdcyp19a1基因表达由中期的显著低于AS组上调至末期的与AS组无显著差异, 而血浆雌二醇和睾酮含量的变化趋势与上述基因表达相一致。这说明80AS、50AS和HAS组的性激素合成、分泌及性腺发育仅在早期受到投喂策略的抑制, 末期抑制作用解除, 各组相关指标恢复。综合各项数据表明, 80AS组各项生长、繁殖指标与AS组无显著差异, 且摄食量显著低于AS组, 为繁殖期较为适宜的投喂策略。HAS组虽然生长低于AS组, 但繁殖能力与AS组无差异, 说明黄颡鱼饥饿后恢复摄食优先对繁殖力而非生长进行补偿。
鱼类神经行为毒性研究进展
李姝伸, 赵芷源, 隋长润, 纪美旭, 逄越, 李庆伟, 李军
, doi: 10.7541/2022.2021.0324
[摘要](757) [HTML全文](545) [PDF 791KB](13)
摘要:
神经行为毒性是神经科学、神经药理学和神经毒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对评价生态系统质量和研究有害因素或药物在生物神经系统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理论和应用价值。鱼类中枢神经系统发达, 对水环境中化合物极为敏感, 其神经系统能够对各种刺激产生综合协调的应答反应, 影响其运动功能、应激反应以及学习/记忆, 改变游泳行为和社会行为, 产生神经行为异常, 诱发神经行为毒性效应。近年来, 许多研究者开展了一系列以鱼类为受试对象的神经行为毒性研究, 表明鱼类是开展神经行为毒性研究的重要物种, 其成果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渔业生产、神经系统机制探究及药物开发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鱼类作为神经行为毒性研究的物种, 补充经典哺乳动物模型的不足, 提供了高通量体外细胞分析和经典哺乳动物模型之间的关键模型。文章从鱼类生物学特征、实验鱼类品系和全基因组测序3个方面阐明鱼类是开展神经行为毒性研究的重要物种, 综述了微塑料及其吸附污染物、有机污染物2类典型污染物和酒精、咖啡因、苯二氮卓类药物、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4类药物对鱼类的游泳行为和社会行为影响, 探讨鱼类产生剂量或时间依赖性的神经行为毒性效应, 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展望, 以期为神经行为毒性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罗氏沼虾急性低温应激响应的转录组分析
杨旻珉, 屠海慧, 邢钱钱, 唐琼英, 易少奎, 夏正龙, 蔡缪荧, 陈国柱, 蓝璇, 钟镇霄, 黄笑, 高权新, 杨国梁
, doi: 10.7541/2022.2022.0033
[摘要](539) [HTML全文](492) [PDF 1229KB](5)
摘要:
为探究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急性低温应激响应的基因表达模式, 研究以罗氏沼虾成虾为研究对象, 分别设置实验组(16℃)和对照组(24℃), 实验组从24℃急性降温(2℃/1h)至16℃后的第0、第1、第3、第6、第12、第24h和回温至24℃后共7个时间点采集肝胰腺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差异表达基因(DEGs)筛选结果显示, 胁迫3h与回温后的DEGs数量(5062个)几乎是1h与回温后的1.5倍(3516个), 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 各时间点与回温后的DEGs数量逐渐降低。KEGG富集发现, DEGs显著富集在溶酶体、淀粉和蔗糖代谢、抗原加工与呈递等途径中。此外, 罗氏沼虾在急性低温应激下, 黏着斑、ECM-受体互作、细胞色素P450对异生物质的代谢、谷胱甘肽代谢、氧化磷酸化、p53信号通路等相关基因也发生了显著变化。WGCNA分析发现各组间的共有DEGs聚类在与细胞功能及免疫相关模块和与能量物质代谢相关模块上。另外, 花生四烯酸代谢信号通路中的Cytochrome P450 2L1-like基因、谷胱甘肽代谢信号通路中的NADP-specific isocitrate dehydrogenase基因及淀粉和蔗糖代谢信号通路中的Hexokinase基因等的表达量随低温应激时间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这些通路及基因可能在罗氏沼虾急性低温应激下的能量代谢及免疫调节等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研究为揭示罗氏沼虾急性低温应激响应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饲料中添加牛乳铁蛋白肽对大口黑鲈幼鱼生长性能、消化酶活力、肠道组织结构及抗病力的影响
黄河, 庄镱, 钟国防, 唐香山
, doi: 10.7541/2023.2021.0386
[摘要](625) [HTML全文](745) [PDF 2387KB](20)
摘要:
为探讨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牛乳铁蛋白肽(Lactoferricin bovine, LfcinB)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幼鱼生长性能、消化酶活力、肠道组织结构及抗病力的影响, 试验选取了初均重为(19.88±0.03) g的450尾大口黑鲈, 随机分成5组, 每组3个重复, 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阴性对照组)、1000、1500和2000 mg/kg牛乳铁蛋白肽的实验饲料, 并设置基础饲料+30 mg/kg氟苯尼考为阳性对照组, 共5种试验饲料。试验周期为8周。结果表明: (1)随着牛乳铁蛋白肽添加量的增加, 大口黑鲈的末均重(FBW)、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1000 mg/kg牛乳铁蛋白肽组大口黑鲈的生长性能最好且与对照组(阴性对照、阳性对照)对应数据差异显著 (P<0.05)。(2)与两个对照组比, 1000 mg/kg牛乳铁蛋白肽组大口黑鲈的肠道胰蛋白酶、α-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均显著上升(P<0.05)。(3)与两个对照组比, 饲料中添加1000 mg/kg牛乳铁蛋白肽可显著提高大口黑鲈前肠、中肠及后肠的绒毛高度和宽度(P<0.05)。(4)采用嗜水气单胞菌进行攻毒后, 牛乳铁蛋白肽组大口黑鲈的成活率均高于阴性对照组而与阳性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 在试验条件下, 饲料中添加牛乳铁蛋白肽对大口黑鲈幼鱼有促生长作用, 适宜添加量为1000 mg/kg, 同时牛乳铁蛋白肽能提高大口黑鲈肠道消化酶活力, 改善肠道组织结构, 提高抗病力。
鲫寄生7种指环虫的形态学和分子鉴定
程姜雯, 潘瑛子, 马幸荣, 王桂堂, 李文祥
, doi: 10.7541/2023.2022.0061
[摘要](836) [HTML全文](590) [PDF 7455KB](12)
摘要:
指环虫(Dactylogyrus sp.)是鲫(Carassius auratus)鳃部重要的致病寄生虫, 为调查鲫的指环虫种类, 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 对梁子湖鲫的单殖吸虫进行了种类鉴定。通过对指环虫后吸器几丁质结构的形态特征描述和测量, 发现鳃部共有7种指环虫, 分别鉴定为坏鳃指环虫(D. vastator)、中型指环虫(D. intermedius)、弧形指环虫(D. arcuatus)、弓茎指环虫(D. baueri)、美丽指环虫(D. formosus)、望外指环虫(D. inexpeatatus)及叉茎指环虫(D. dulkeiti)。中型指环虫、美丽指环虫和叉茎指环虫与GenBank中相应指环虫的18S+ITS1+5.8S rDNA序列的相似性均高于99.0%, 弧形指环虫的基因序列为首次提交。而坏鳃指环虫与GenBank中相应的指环虫序列相似度仅有96.37%, 遗传距离分析显示, 坏鳃指环虫的种内遗传距离较大(0.004—0.058), 但小于坏鳃指环虫与中型指环虫的种间遗传距离(0.046—0.064)。本研究重新描述我国鲫7种指环虫主要形态学分类特征, 并提供分子分类数据, 为鲫寄生指环虫的种类鉴定提供参考依据。
池蝶蚌HsPif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熊雅萍, 马慧妹, 胡蓓娟, 邱齐骏, 洪一江
, doi: 10.7541/2023.2022.0038
[摘要](568) [HTML全文](474) [PDF 1537KB](4)
摘要:
为了探究池蝶蚌(Hyriopsis schlegelii)酸性基质蛋白Pif基因的基本功能, 研究通过RACE-PCR技术首次在池蝶蚌中获得了Pif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 命名为HsPif, 其全长为3457 bp, 5′端非翻译区(5′UTR)为485 bp, 3′端非翻译区(3′UTR)为363 bp, 开放阅读框(ORF)3072 bp, 共编码1023个氨基酸, 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HsPif蛋白含有一个von-Willebrand因子A型结构域和三个几丁质结合结构域; 氨基酸组成成分结果表明天冬氨酸含量最高, 组氨酸含量最低; HsPif蛋白亲水指数为-0.566, 为亲水蛋白。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Pif基因保守性较高, 与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Pif相似度最高, 且与其他贝类在同一个大支上。组织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 HsPif基因主要在外套膜中表达; 分子原位杂交显示杂交反应主要在外套膜上皮细胞发生。进行植核手术后进行qPCR检测HsPif基因的表达量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 HsPif基因可能与珍珠层的分泌有关, 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珍珠形成的机制, 为珍珠养殖提供参考。
中国眼裸藻属(Euglenaria)分类学研究
姜小蝶, 万树冉, 庞婉婷, 王全喜
, doi: 10.7541/2023.2022.0079
[摘要](596) [HTML全文](561) [PDF 1416KB](9)
摘要:
为对眼裸藻属Euglenaria Karnkowska, Linton & Kwiatowski进行分类学修订, 研究以采自中国的12株3种眼裸藻属物种为材料, 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对眼裸藻属进行系统发育研究, 鉴定了3种眼裸藻属物种, 分别是尾眼裸藻Euglenaria caudata (Hubner) Karnkowska et Linton、项圈眼裸藻Euglenaria anabaena (Mainx) Karnkowska et Linton和棒形眼裸藻Euglenaria clavata (Skuja) Karnkowska et Linton, 提供了它们的形态特征及分子数据。基于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了系统发育树, 以亲缘关系较近的双鞭藻科Hollande物种为外类群, 其余的裸藻类分为扁裸藻科Phacaceae Kim, Triemer & Shin和裸藻科Euglenaceae Dujardin物种两大支, 眼裸藻属位于裸藻科分支(0.84/-), 共包含28株眼裸藻属物种, 主要分为3个小分支, 每个小支的支持率均高达99%以上, 项圈眼裸藻和尾眼裸藻为姐妹分支, 亲缘关系较近, 然而这两个种的细胞大小和叶绿体数量相差很大, 这说明眼裸藻属形态与分子系统发育之间的关系可能并不一致。
绿藻栅藻对微囊藻的抑制效应及评价
宋婵媛, 白芳, 李天丽, 宋立荣
, doi: 10.7541/2023.2022.0042
[摘要](578) [HTML全文](559) [PDF 986KB](16)
摘要:
为筛选具有控制微囊藻水华潜力的绿藻, 本研究基于藻类之间的化感作用, 对34株绿藻开展筛选及评价工作。结果发现, 栅藻FACHB-1229的抑制率最高, 其滤液对微囊藻FACHB-3550和FACHB-905的抑制率分别为53.95%和48.39%; 通过对滤液中的物质进行GC-MS检测, 推测该藻株的效应物质可能为邻苯二甲酸二(2-甲氧基乙基)酯。进一步对FACHB-1229生长和光合放氧、氨氮耐受等指标进行评价, 结果发现: 该藻株在孔板中的生长速率(0.38±0.06) /d高于微囊藻生长速率(0.13±0.03) /d; 栅藻FACHB-1229的光合放氧速率高于同期测定的其他绿藻光合放氧速率, 可达(229.91±10.49) μmol O2/(mg Chl.a·h); 同时该藻株对氨氮的耐受能力最强, 在氨氮浓度为1888.60 mg/L时其生长速率可达(0.30±0.08) /d。此外, 在与微囊藻FACHB-3550进行共培养时, 栅藻FACHB-1229所占比例持续升高。综上, 栅藻FACHB-1229具备与微囊藻竞争的优势, 有望成为微囊藻水华生物控制的优选材料。
草鱼β-防御素1的趋化活性及免疫佐剂效应研究
况睿, 周建成, 刘小玲, 苏建国, 袁改玲
, doi: 10.7541/2023.2022.0022
[摘要](539) [HTML全文](661) [PDF 0KB](0)
摘要:
防御素在宿主先天免疫防御中伴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研究发现, 防御素除了具有直接的抗病原微生物活性以外, 还可以在天然免疫中发挥调节作用。为了探究草鱼防御素的免疫调节作用, 研究通过Clustal Omega多序列比对和I-TASSER二级结构预测, 发现草鱼β-防御素1(Ctenopharyngodon idella β-defensin 1, CiBD1)是一类具有两亲性的富含半胱氨酸的小分子阳离子肽, 其结构在硬骨鱼类中高度保守; 通过构建pET-32a-CiBD1原核表达载体, IPTG诱导表达后经过Ni2+亲和层析法纯化和肠激酶酶切获得CiBD1重组蛋白, 通过CFU平板法验证了CiBD1的抑菌活性, 当蛋白浓度达到200 μg/mL时, 对革兰氏阴性菌(G+)及革兰氏阳性菌(G)都具有显著的抑制活性; 趋化实验表明CiBD1在50 ng/mL时对草鱼原代白细胞趋化活性最佳; 通过个体实验探究了CiBD1重组蛋白对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的免疫佐剂效应, 发现添加 CiBD1佐剂组死亡率显著低于单独疫苗组, 且该组IgMMHC Ⅱ转录水平及血清中补体3(C3)和溶菌酶含量都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表明CiBD1重组蛋白在细菌抗感染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水产养殖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西安城市河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孙来康, 杨涛, 万旭昊, 严雪溶, 胡长通, 郑奕文
, doi: 10.7541/2023.2021.0345
[摘要](870) [HTML全文](578) [PDF 1720KB](10)
摘要:
为探究西安市城市河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分别于2020年10月和2021年6月对灞河、浐河、沣河及黑河共计24个采样点进行了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细胞密度、生物量的调查研究, 并利用冗余分析(RDA)研究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 枯水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115种, 主要包括蓝藻门(11.30%)、硅藻门(54.78%)及绿藻门(26.96%), 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均值为(3.36±3.50)×106 cells/L, 生物量均值为(1.79±3.59) mg/L。丰水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168种, 主要包括蓝藻门(7.74%)、硅藻门(51.79%)及绿藻门(29.76%), 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均值为(9.17±9.73)×106 cells/L, 生物量均值为(6.54±11.57) mg/L。与枯水期相比, 丰水期在物种数量、细胞密度和生物量都大于枯水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西安城市河流大部分采样点之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环境状况具有相似性, 而人类活动可能是导致其余点位具有空间差异性的主要原因。冗余分析(RNA)结果表明影响西安市城市河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有温度(Temp)、氨氮(NH3-N)、pH、溶解氧(DO)、河流宽度(Wide)及叶绿素(CHL)。综合环境因子、生物多样性指数、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优势种得出4支水系中黑河水质最好, 灞河、沣河水质一般, 浐河水质较差。
永兴岛附近海域珊瑚礁鱼类群落结构特征
王腾, 刘永, 李纯厚, 肖雅元, 林琳, 李纯然, 谢雨芳, 吴鹏
, doi: 10.7541/2023.2022.0008
[摘要](638) [HTML全文](878) [PDF 883KB](8)
摘要:
为更好地保护和管理西沙永兴岛附近海域珊瑚礁鱼类, 于2020—2021年对永兴岛上岸渔获物进行了调查研究, 分析了鱼类群落结构组成及其变化和演替特征。结果表明: 调查共发现永兴岛附近海域珊瑚礁鱼类101种, 隶属于5目21科, 以鲈形目鱼类最多, 占总种类的84.16%, 生物量超总渔获物的90%; 科级水平鹦嘴鱼科鱼类最多, 达21种, 生物量超总渔获物的45%。28种珊瑚礁鱼类是永兴岛附近海域主要捕捞对象, 占总渔获物的80%以上。永兴岛附近海域珊瑚礁鱼类呈现过度捕捞, 一是主要渔获物中的中大型鱼类均重偏小; 二是本海域个体体型最大的鱼类出现较多消亡; 三是肉食性鱼类大量消亡; 四是植食性鱼类生物量占比超过了肉食性鱼类。永兴岛附近海域珊瑚礁鱼类已经演替到以植食性鱼类为主导的生态系统; 大量海胆的出现, 表明了这一珊瑚礁生态系统在进一步衰退, 向以海胆为主导的生态系统演变。保护西沙永兴岛附近海域珊瑚礁鱼类已经刻不容缓, 需要严格的控制本海域的捕捞强度。
雅鲁藏布江下游弧唇裂腹鱼的年龄结构与生长特性
王健, 张富斌, 胡华明, 巩政, 曹文宣, 林鹏程
, doi: 10.7541/2022.2021.060
[摘要](1614) [HTML全文](1103) [PDF 1265KB](16)
摘要:
研究以采自雅鲁藏布江下游墨脱段的928尾弧唇裂腹鱼(Schizothorax curvilabiatus)为研究对象, 对耳石、脊椎骨和鳃盖骨三种年龄材料的准确性进行比较, 并对其种群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耳石是鉴定弧唇裂腹鱼最适合的年龄材料。弧唇裂腹鱼体长为48—508 mm, 体重为1.8—1898.9 g。体长体重关系式为W =2.279×10–5 SL 2.931。雌鱼最大年龄43龄, 雄鱼最大年龄23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雌性: Lt= 590.2[1–e–0.096(t–0.282)], Wt=3016.8[1–e–0.096(t–0.282)]2.931; 雄性: Lt=575.3[1–e–0.090(t+0.011)], Wt=2798.9[1–e–0.090(t+0.011)]2.931。弧唇裂腹鱼雌性和雄性的拐点年龄分别为11.5龄和11.9龄。研究结果表明弧唇裂腹鱼生长缓慢、寿命较长, 为典型的K-对策选择者。随着雅鲁藏布江下游河流环境受到的人为干扰逐渐加大, 应从控制捕捞、栖息地保护和加强人工繁育等方面保护弧唇裂腹鱼的种群资源。
基于微卫星分析的长丰鲢种质资源遗传监测
罗相忠, 覃维敏, 梁宏伟, 沙航, 邹桂伟
, doi: 10.7541/2022.2021.033
[摘要](1397) [HTML全文](595) [PDF 824KB](20)
摘要:
长丰鲢(CF)为我国人工培育的鱼类新品种, 自推广应用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开展长丰鲢种质资源遗传监测, 对其优良性状保持具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18对微卫星引物分析了鲢(L)和长丰鲢世代间(CF1、CF2和CF3)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表明: 鲢遗传多样性指数高于长丰鲢, 遗传多样性也较长丰鲢丰富。而长丰鲢子代间CF1到CF3平均等位基因数(Na)从5.7222下降到5.0556; 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从3.2551下降到3.1461; 平均观测杂合度(Ho)从0.6975下降到0.5407; 平均期望杂合度(He)从0.6422下降到0.6235; 多态信息含量(PIC)从0.5784下降到0.5609。CF1到CF3的遗传参数是逐渐下降, 遗传多样性逐渐降低, 但群体间遗传多样性仍较高。长丰鲢子代间Fst在0.0160—0.0315, 表明其群体已出现了遗传分化, 但分化程度较低。长丰鲢各世代间遗传距离逐渐增加, 遗传相似度逐渐减小。这表明经过连续3代利用, 长丰鲢CF1到CF3的遗传结构发生了改变, 遗传多样性呈下降趋势, 但遗传多样性水平仍较高。研究结果为长丰鲢进一步优良性状的维持提供了依据。

通信工程最理想的学校是北邮手动滑稽(话说王牌都是北邮人cos的高手(萌出血怒怒怒怒怒觉得自己感觉考研加成都的电信要好一些,虽然名字很土,低端党包括很多非电信的拉了电信入坑。就研究层面:毫无疑问,上4g的那哥们绝逼对网络要求很高,高到什么程度?下电影的时候根本都打不开浏览器。早期有网卡或者流量卡这种叫法,但是现在它家话费实名制可以无限强制。有线和漫游机制,移动也是有blcm9000这种吧广通,你别来差你的电信,从各种层面评价,上w的不是很多,研究电信网络辐射的都知道。学校觉悟较高但要求也较高,要有台台电脑的,这种学校估计也不缺。

封面
2022 年 10 期封面
2022, 46(10)
[摘要](206) [PDF 508KB](16)
摘要:
2022 年 10 期目录
2022, 46(10): 1 -3
[摘要](194) [HTML全文](45) [PDF 607KB](20)
摘要:
$v.abstractInfo
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微生物燃料电池耦合系统对典型全氟化合物的去除效果
嵇斌, 赵亚乾, 杨扬, 邰义萍, 黎绮文, 卫婷
2022, 46(10): 1429 -1436 doi: 10.7541/2023.2022.0114
[摘要](2409) [HTML全文](309) [PDF 2405KB](38)
摘要:
针对污水中传统污染物和新污染物的共存特征, 以典型全氟化合物(PFASs)为目标新污染物, 探究人工湿地微生物燃料技术(CW-MFC)处理含PFASs污水的效果, 构建了不同电路运行模式下的CW-MFC体系, 研究了CW-MFC对PFASs的去除效果, 并探讨PFASs添加后对传统污染物去除和生物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W-MFC系统在开路和闭路运行下均能够有效去除废水中96%以上的PFASs。在PFASs介入后, 对CW-MFC系统有机物和磷的去除无显著影响, 然而系统的脱氮效率和生物电转化性能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降低。在闭路运行工况下, CW-MFC系统的氨氮去除率和输出电压分别下降了7.22%和7.32%; CW-MFC开路运行时总氮去除率降低了13.98%。研究为水环境中PFASs污染的治理技术提供有益探索。
E2-3S在水平流人工湿地中的降解与转化
付晶淼, 李睿, 杨扬, 张晓萌, 陈善旭, 陆慧琳, 王雪丽, 黄梦娜, 王茜琰, 戴玉女
2022, 46(10): 1437 -1446 doi: 10.7541/2022.2022.0157
[摘要](1593) [HTML全文](163) [PDF 3317KB](12)
摘要:
研究采用同时检测15种自由态雌激素(Free estrogens, FEs)及结合态雌激素(Conjugated estrogens, CEs; 包括雌激素手性分子、异构体、单位点及多位点结合的CEs)的方法, 探讨目标污染物17β-estradiol-3-sulfate (E2-3S)与其他类型雌激素(包括自由态雌激素与其他结合态雌激素)间的转化关系, 研究E2-3S在有/无植物水平流人工湿地(HFCWs)中的降解规律。结果显示: 在停留时间为1.5d的工况下, E2-3S在HFCWs进水端基质水平距离0 cm深度15 cm中转化率已达98%, E2-3S可转化为其他雌激素, 产物以FEs为最丰富(均占70%以上), 植物可以显著提高湿地DO浓度, 使FEs残留浓度比无植物CW(U-CW)更低, 有植物CW(P-CW)和U-CW对总雌激素去除效率分别为86%和58%; E2-3S的主要转化路径为经硫酯键断裂形成E2再氧化生成E1, 其次路径为直接氧化为E1-3S再水解生成E1, 少量路径为羟基化形成E3-3S再水解生成E3, 此外, E2-3S还可以产生痕量双位取代D-CEs(<总雌激素的5%), 且植物系统中存留量更低。
深型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对模拟污水处理厂尾水中PBDEs的去除研究
吴佩, 高科技, 刘涛, 王亚芬
2022, 46(10): 1447 -1455 doi: 10.7541/2023.2022.0156
[摘要](1724) [HTML全文](179) [PDF 1223KB](14)
摘要:
研究以四溴联苯醚(BDE-47)为目标污染物, 构建了两套深型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小试系统(IVCW, 总基质层高=180 cm)。在固定水力停留时间(HRT=3d)和水力负荷(0.3 m/d)条件下, 分析测定其对BDE-47(进水浓度=25 μg/L)的分段去除率, 并探讨PBDEs加入对IVCW系统常规净化效果与基质微生物的影响。批实验结果表明, 运行3个月后, IVCW对模拟污水中BDE-47去除率达到99.9%。与对照组相比, BDE-47处理组对氨氮的去除率由72.3%提高至82.9%, 但对硝态氮的去除率显著下降, 由53.0%降至28.1%, 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由88.1%降至82.3%。IVCW各单元基质中BDE-47的残留量沿水流方向逐渐递减, 在距离入流最近的下行流上层单元中BDE-47含量最高(约0.01 μg/g); 但BDE-47的加入导致基质微生物脱氢酶活性明显降低。微生物特征脂肪酸分析结果表明, 实验组与对照组下行流单元微生物群落组成差异明显, 分别以具有耐受型较强的微生物如革兰氏阳性厌氧菌和快速生长的好氧型革兰氏阴性菌为主。探究IVCW对BDE-47的去除潜力及迁移转化规律, 为生态工程系统应用于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治理提供有益参考和可行性方案。
人工湿地净化污水处理厂低浓度尾水的效果
李青, 张琼华, 周卫东, 朱瑞亭, DZAKPASUMawuli, 熊家晴, 王晓昌
2022, 46(10): 1456 -1465 doi: 10.7541/2023.2022.0134
[摘要](1286) [HTML全文](308) [PDF 1664KB](23)
摘要:
文章构建一种以双向横流过滤单元为核心的人工湿地系统, 以实际污水处理厂尾水为进水, 研究了尾水湿地系统净化效果, 发现采用该湿地模式的出水能稳定提升1个等级。为了进一步探究湿地系统除污机理, 以污水处理厂实际低浓度尾水为进水, 研究了该湿地系统不同植物单元污染物去除功效, 讨论了植物、基质与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1)在不同植物的去污效果对比实验中, 花叶芦竹植物单元对COD、TN、\begin{document}${\rm{NH}}^+_4 $\end{docume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最高, 分别为20.11%、17.17%、28.08%和18.12%; (2)不同运行阶段时基质进出水端主要微生物群落差异较小; (3)系统反向进水时, 湿地系统TN去除率可提升50.00%。研究结果对于尾水湿地建设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稻田湿地循环利用池塘养殖尾水效果
陶玲, 彭格格, 陈思媛, 郝柳柳, 代梨梨, 彭亮, 李谷
2022, 46(10): 1466 -1474 doi: 10.7541/2022.2022.0178
[摘要](2140) [HTML全文](162) [PDF 1098KB](15)
摘要:
文章将稻田和鱼塘有机结合构建循环水养殖系统, 连续两年开展了稻田湿地循环利用池塘养殖尾水效果的研究, 同时应用Biolog Eco微平板技术比较了进出稻田湿地水样中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在水力负荷0.51和0.74 m/d条件下, 稻田湿地对池塘养殖尾水中\begin{document}${\rm{NH}}^+_4 $\end{document}-N、\begin{document}${\rm{NO}}^-_2 $\end{document}-N、TN、TP和CODMn的百分比去除率分别为2.94%—33.38%、12.60%—92.45%、16.06%—32.36%、23.34%—48.50%和15.37%—61.12%, 稻田湿地出水DO含量显著提高。通过稻田湿地对池塘养殖尾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循环利用, 养殖池塘尾水中TN、TP和CODMn的排污系数相应降低0.71—3.03、0.27—0.31和4.19—8.81 kg/t。Biolog Eco微平板技术揭示稻田湿地进出水中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特征发生明显变化, 出水微生物碳源代谢功能多样性指数显著提高; 在生产功能上, 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循环塘养殖产量比对照塘提高22%以上, 而且水稻平均产量达到9239 kg/hm2。由此表明, 稻田-鱼塘两种具有互补功能的人工湿地耦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复合系统, 该系统在渔农混作区具有一定应用推广价值。
以RAS固体废弃物为碳源的改进型人工湿地对养殖尾水的脱氮效果
曹涛涛, 徐栋, 白国梁, 胡泽, 陈迪松, 吴振斌
2022, 46(10): 1475 -1483 doi: 10.7541/2023.2022.0190
[摘要](1808) [HTML全文](380) [PDF 1305KB](17)
摘要:
循环水养殖系统(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 RAS)具有排放高营养的养殖固体废弃物和高浓度硝酸盐的废水问题, 为此研究构建一种改进型人工湿地处理装置, 将养殖固体废弃物资源化为湿地系统的外加碳源, 以期强化其对循环水养殖尾水脱氮效果, 并通过高通量测序对湿地微生物群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养殖固体废弃物的投加量增加会提升湿地进水中N负荷, 当进水TCOD/TN为8.78±0.41且厌氧区深度为30和50 cm时, 模拟湿地系统对TN、\begin{document}${\rm{NO_3^-{\text -}N}} $\end{document}\begin{document}${\rm{NH_4^+{\text{-}}N}} $\end{document}的去除效果较好。在门水平上, 各湿地系统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 其在各装置厌氧水解区(A)相对丰度为4.44%—62.87%, 湿地填料区(B)相对丰度为61.93%—78.64%; 模拟湿地系统中反硝化菌属丰度较高, 主要为Silanimonas属(1.66%—23.42%)和Rivibacter属(4.74%—12.75%), 且B区反硝化菌属相对丰度高于湿地填料区下部的A区; 此外深度为30 cm和50 cm的A区还发现1种未培养的厌氧氨氧化菌属(uncultured_c_Anammox_3, 0.22%—0.33%)。研究结果显示改进型人工湿地在以养殖固体废弃物为碳源时, 主要通过反硝化作用脱氮, 且存在一定的厌氧氨氧化过程, 可为人工湿地处理循环水养殖系统废物的工程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铜和磺胺甲唑复合污染下人工湿地对禽畜养殖尾水的处理效果
杨玲丽, 马琳, 刘伟, 褚一凡, 谭启洋, 周巧红, 吴振斌, 贺锋
2022, 46(10): 1484 -1493 doi: 10.7541/2022.2022.0168
[摘要](2137) [HTML全文](276) [PDF 2607KB](17)
摘要:
为研究人工湿地同步去除养殖尾水中重金属和抗生素的效果, 文章以铜(Cu)和磺胺甲唑(Sulfamethoxazole, SMZ)为例, 设计了5组小试垂直流人工湿地模拟处理不同重金属-抗生素复合水平的养殖尾水(A: 空白; B: Cu 2 mg/L; C: Cu 2 mg/L, SMZ 5 mg/L; D: Cu 20 mg/L, SMZ 0.2 mg/L; E: Cu 20 mg/L, SMZ 5 mg/L), 探究复合污染下人工湿地处理效果的差异。结果显示, 复合污染下人工湿地对模拟禽畜养殖尾水中的N、P、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s, COD)、Cu和SMZ仍具有较高的去除率和较为稳定的去除效果, 各组平均去除率均达到99%, 复合污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氨态氮(Ammonia Nitrogen, NH3-N)和总氮(Total Nitrogen, TN)的去除上。添加不同浓度Cu和SMZ后, 各组NH3-N平均去除率依次为81.75%、87.59%、79.50%、74.45%和65.41%, TN平均去除率依次为81.59%、87.63%、80.82%、74.15%和67.56%, C、D和E组植物地下部分干重分别较A组下降了 22.22%、30.58%和30.64%, 复合污染对植物产生毒害作用, 使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产生变化, 一些在氮去除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微生物比如PropionicicellaBacillus丰度降低, 从而影响NH3-N 和TN的去除。
基于水位调控的垂直流人工湿地强化脱氮研究
左尚武, 王月圆, 余少乐, 李子辰, 吴娟, 成水平
2022, 46(10): 1494 -1500 doi: 10.7541/2023.2022.0138
[摘要](1804) [HTML全文](269) [PDF 1096KB](21)
摘要:
文章以垂直流人工湿地为研究对象, 探究了水位调控对湿地系统脱氮性能的影响效果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 水位调控可以优化湿地内部的不饱和层、饱和层分布, 提高系统对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的去除效果, 进而提高脱氮能力。当饱和水位高度为70 cm时(基质床高度为90 cm), 系统的总氮去除率最高, 为53.6%。氮循环功能基因的结果表明, 饱和水位降低后所创造的不饱和层并未对反硝化菌群造成负面影响, 不饱和层中富集的亚硝酸盐氧化菌, 可以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但过低的饱和水位(20 cm)会引起不必要的碳源损失, 导致反硝化过程受限, 脱氮效率降低。由此, 在垂直流人工湿地实际应用时, 可以通过水位调控强化湿地系统的脱氮性能。
不同类型底栖动物对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水质净化的影响
郭颖, 谢慧君, 张建
2022, 46(10): 1501 -1509 doi: 10.7541/2022.2022.0145
[摘要](2102) [HTML全文](140) [PDF 1216KB](17)
摘要:
研究以表面流人工湿地为研究对象, 探讨不同类型底栖动物在夏季和冬季对人工湿地系统氮磷去除效果的影响, 并通过人工湿地系统运行前后不同介质氮磷含量变化及不同介质微生物丰度变化进行水质净化机理分析。结果表明, 夏季添加河蚌和添加田螺均能增强人工湿地系统NO3-N和TN去除效果, 其中添加河蚌使得系统NO3-N和TN平均去除率较对照组分别提升37.19%和24.32%, 添加田螺使得系统NO3-N和TN平均去除率较对照组分别提升22.98%和12.46%。冬季添加摇蚊幼虫使得表面流人工湿地NO3-N、TN和TP平均去除率分别在37.8%、54.0%和94.8%, 与对照组相比分别增加了29.51%、15.16%和37.62%, 添加河蚌和田螺受底栖动物半冬眠活动和代谢降低影响没有显著水质提升效果。这表明通过添加底栖动物可以增强表面流人工湿地运行效果, 选取适合的底栖动物种类组合可能在全年提升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效果。机理研究结果表明, 底栖动物通过增强底泥和基质中微生物硝化反硝化作用、植物氮吸收和基质氮吸附等促进人工湿地氮去除, 通过增强下层基质磷吸附沉淀和植物磷吸收提升水质磷去除。研究结果将为底栖动物在人工湿地的应用及表面流人工湿地运行效果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和合理借鉴。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堵塞初期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
张明珍, 曹涛涛, 刘伟, 李前正, 胡泽, 陈迪松, 吴振斌, 徐栋
2022, 46(10): 1510 -1517 doi: 10.7541/2022.2021.027
[摘要](1603) [HTML全文](75) [PDF 1123KB](10)
摘要:
为了寻找合适的湿地堵塞监测指标, 文章通过运行4组湿地装置来模拟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堵塞的过程, 并研究人工湿地中微生物群落在湿地堵塞初期的响应。在人工湿地反应器运行过程中, 定期监测基质过滤速率与人工湿地处理性能, 包括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和总磷(TP)去除效率, 同时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并分析湿地反应器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与多样性。结果表明: 随着堵塞的形成, 在4组人工湿地中, 基质过滤速率和TP的去除效率持续下降, 而COD和TN的去除效率分别为50%—85%和10%—20%; 16S rDNA测序结果表明堵塞会降低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 人工湿地系统中的优势菌门主要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等, 且当湿地进入堵塞初期后, 变形菌门丰度明显增加, 具体表现为其门下的反硝化细菌属(ThaueraZoogloeaRhizobium) 丰度显著增加, 此外厚壁菌门和绿弯菌门的有机物降解菌属(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GracilibacterLevilinea)的丰度也明显增加, 这表明上述菌属有望成为人工湿地系统堵塞初期的预警指示菌。
两种生物电化学系统原位缓解人工湿地生物堵塞效果
李志伟, 林莉莉, 刘泳宏, 张波, 鲁汭, 吴振斌, 肖恩荣
2022, 46(10): 1518 -1526 doi: 10.7541/2022.2022.0154
[摘要](1210) [HTML全文](136) [PDF 1783KB](12)
摘要:
生物电化学系统(Bio-electrochemical Systems, BES)利用附加电场或自产电场可以促进EPS分散、降解和利用, 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缓解人工湿地的生物堵塞。为此, 研究采用CW-MEC和CW-MFC两种生物电化学系统对不同生物堵塞时期的人工湿地进行干预, 通过比较系统直观堵塞指标(孔隙率、出水速率)、净化效果(COD和氮的去除)及垂直方向上分层EPS的含量等来评价不同干预时机, 两种BES系统对生物堵塞的缓解能力。结果表明: 两种BES系统均能体现较好的堵塞缓解效果。堵塞前干预, CW-MFC系统能很好地维持污染物COD、TN去除效果(91.4%—61.3%和65%—40%)并提高出水速率(变化率为CW组67.6%); 堵塞后修复, CW-MEC系统能显著减少上层EPS含量, 恢复系统孔隙率, 具有更好的缓解堵塞效果。这两种BES系统原位缓解人工湿地生物堵塞方面皆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水库河口消落区水文条件改造及环境效应
苏广宇, 许士国, 李懿健, 谢楚依
2022, 46(10): 1527 -1534 doi: 10.7541/2023.2022.0153
[摘要](1627) [HTML全文](262) [PDF 2543KB](11)
摘要:
文章针对水库河口消落区普遍存在的污染物削减能力弱问题, 提出采用多级潜坝改造水文条件, 构建表面流人工湿地, 提升对径流净化效能的改造技术, 并以碧流河水库八家河河口消落区为对象开展研究, 分析改造工程前后区域水质变化。结果表明: 随着水文条件的改变, 挺水植物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条件下生长状态良好, 滩地植被条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水淹区域本底污染物析出对湿地水质具有明显影响; 研究区域对径流中TN和\begin{document}${\rm{NO}}^-_3$\end{document}-N的去除效率在改造后得到了有效提高, 对TN和\begin{document}${\rm{NO}}^-_3$\end{document}-N的最高去除率分别达到72.6%和76.0%, 但是对TP和NH3-N去除效率的提升不明显。水文条件的改造能够有效提高水库河口消落区净化能力, 有效削减流域入库污染物。
基于协同发展的北方湿地公园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以琉璃河湿地公园为例
李咏红
2022, 46(10): 1535 -1545 doi: 10.7541/2022.2022.0150
[摘要](1805) [HTML全文](65) [PDF 8261KB](10)
摘要:
以北京房山区琉璃河湿地公园为例, 针对该区水质污染严重、水生态退化及景观单一等问题, 统筹考虑区域生态环境特征及历史文化底蕴, 以水质改善、水生态健康稳定、水景观协调为目标, 基于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三位一体+”的生态综合治理理念, 采用水系廊道连通、人工湿地及构建水生态系统等一系列适合区域环境特点的关键技术, 逐步实现河流湿地水系连通、河湖水质提升、恢复水生态、打造水景观, 建设成集水文调蓄、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质净化及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城市湿地公园, 协同湿地保护与城市发展战略需求。湿地公园生态修复方案可为北方湿地公园的生态修复提供相应的借鉴。
长江十年禁渔
长江中下游干流大型底栖动物的分布模式
张梦娜, 高文娟, 张婷玉, 赵永晶, 吴兴华, 李媛, 王洪铸, 崔永德
2022, 46(10): 1546 -1555 doi: 10.7541/2022.2021.134
[摘要](939) [HTML全文](516) [PDF 2511KB](47)
摘要:
为研究长江中下游干流大型底栖动物的基本群落现状及其沿中下游的变化趋势, 于2019—2020年对长江中下游干流开展了3次野外调查。共记录大型底栖动物129属种, 总密度和总生物量(无灰干重)平均值分别为174 ind./m2和0.645 g/m2。自中游到下游干流, 大型底栖动物总种类数呈下降趋势; 水生昆虫密度下降, 其他类群密度上升; 直接收集者和刮食者密度呈下降趋势, 捕食者和撕食者密度上升。相关分析显示水深和平均流速是影响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的重要因素。总结了不同类群的分布模式: 寡毛类与摇蚊类均喜深水缓流, 两者适宜水深流速范围差异不大; 腹足类喜水浅缓流, 适宜水深与流速范围均较窄, 而双壳类则相反。其他水生昆虫类、多毛类和钩虾类适宜水深范围较宽, 流速范围相对较窄。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开展长江中下游干流大型底栖动物环境水流需求研究和水库生态调度等保护与管理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长江口地区五种腹毛类纤毛虫的形态学研究
张子慧, 祝晓璇, 姜佳枚
2022, 46(10): 1556 -1562 doi: 10.7541/2022.2021.0174
[摘要](690) [HTML全文](446) [PDF 3657KB](14)
摘要:
利用活体观察和蛋白银染色技术, 对采自长江口泥滩潮间带及河道的五种腹毛类纤毛虫进行了形态学研究。包括对两个国内新记录种仁川巴库虫Bakuella (Bakuella) incheonensis和希斯多利织毛虫Histriculus histrio提供了详细的活体特征和纤毛图式信息, 对红色伪角毛虫Pseudokeronopsis rubra、黄色伪角毛虫Pseudokeronopsis flava和冠突伪尾柱虫Pseudourostyla cristata进行了形态学重描述。五种腹毛类纤毛虫的长江口种群与国内外种群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形态学差异: 仁川巴库虫较韩国原始种群体型大, 口围带小膜和额前棘毛数较多; 希斯多利织毛虫与部分国外种群存在体长差异; 红色伪角毛虫与青岛种群相比形态特征基本吻合但个体大小的波动范围较大; 黄色伪角毛虫与湛江种群相比额棘毛数目较多; 冠突伪尾柱虫较奥地利种群体型较小, 与日本种群相比大核较多。该工作丰富了中国腹毛类纤毛虫多样性的认识。
长江鲟幼鱼的听觉阈值研究
项杰, 邹巧林, 杜浩, 王成友, 危起伟
2022, 46(10): 1563 -1568 doi: 10.7541/2022.2021.0239
[摘要](428) [HTML全文](259) [PDF 992KB](27)
摘要:
试验采用室内噪声控制的方式模拟野外自然噪声环境, 以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 Dumeril)幼鱼为实验对象, 使用TDT听觉测试系统, 在100—500 Hz的刺激频率下, 通过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AEP法)测定其听力阈值。结果显示, 长江鲟的最敏感频率为300 Hz, 声压为(133±0.5) dB, 听力曲线呈“V”型, 听觉阈值随着频率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总体看, 长江鲟听觉阈值较高, 听力较弱, 不能听到500 Hz以上的声音, 其中, 长江鲟的听觉阈值与湖鲟和匙吻鲟等鲟鱼类基本相似, 但比长江中常见的淡水鱼类的听觉阈值高、听频范围窄。研究结果将为长江鲟的野外放归和种群重建提供重要基础资料, 为评价涉渔工程建设运行对长江鱼类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禁捕初期鄱阳湖鱼类群落的结构特征
阳敏, 盛漂, 张燕萍, 过龙根, 王海华, 高小平, 陈宇顺
2022, 46(10): 1569 -1579 doi: 10.7541/2023.2022.0161
[摘要](472) [HTML全文](371) [PDF 1533KB](45)
摘要:
为掌握禁捕初期鄱阳湖鱼类群落的结构特征, 研究于2020年4月(春季)、7月(夏季)、10月(秋季)和2021年1月(冬季)在鄱阳湖21个采样点开展了渔获物调查。全年共采集到57种鱼类, 隶属于8目12科43属。优势种有贝氏䱗(Hemiculter bleekeri)、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蛇(Saurogobio dabryi)、和似鳊(Pseudobrama simoni)等4种鱼类。江湖洄游型、江海洄游型和河流型鱼类物种数共占比45.61%, 平均体重<20 g的物种的丰度占所有渔获物丰度的88.47%。在空间结构上, 基于鱼类丰度的非度量多维排序分析将鄱阳湖分为通江水道和主湖区两个大的空间类群, 方差分析表明通江水道鱼类丰度显著低于主湖区, 但多样性高于主湖区。在季节变化方面, 不同季节渔获物丰度、生物量和多样性的差异极其显著, 高水位时期(夏、秋季)的多样性高于低水位时期(春、冬季)。2020年10月在鄱阳湖主湖区中部的S9和通江水道的S20两个采样点发现了鄱阳湖历史文献中没有记录的广盐性近海鱼类——鲻(Mugil cephalus), 可能得益于长江禁捕, 由于消除了捕捞压力, 促使了该鱼类的资源恢复和上溯, 也不排除其他人为因素的可能, 因而需要更长时间序列的跟踪和监测。研究为全面评估鄱阳湖禁捕的生态效果提供了基础数据, 也为制定鄱阳湖鱼类资源的保护政策提供了参考。
长江禁捕后长江口刀鲚资源特征
马凤娇, 杨彦平, 方弟安, 应聪萍, 徐跑, 刘凯, 殷国俊
2022, 46(10): 1580 -1590 doi: 10.7541/2023.2022.0070
[摘要](710) [HTML全文](416) [PDF 2222KB](32)
摘要:
研究于2019—2021年对长江口刀鲚(Coilia nasus)生物学、资源密度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等展开调查, 并结合刀鲚生产性捕捞退出前(2017—2018年)的调查结果, 对长江禁捕后长江口水域刀鲚资源恢复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 2021年共采集刀鲚2895尾, 抽样解剖1960尾, 雌雄比为1.87﹕1, 平均体长和平均体质量分别为(272±32) mm和(91.4±33.4) g, 较2019—2020年分别增加4.41%和37.55%, 较2017—2018年分别显著增加5.84%和22.85% (P<0.05); 平均丰满度系数为0.44±0.10, 较2019—2020年增加18.28%, 较2017—2018年增加12.82% (P>0.05)。2021年日均调查尾数NB和重量WB分别为170 尾/d和15.56 kg/d, 较2019—2020年分别增长1.09倍和1.48倍; 单网调查尾数Nt和重量Wt分别为50尾/网和4.56 kg/网, 较2019—2020年分别增长1.24倍和1.69倍, 资源密度呈逐年上升趋势。2020年和2021年长江口刀鲚的洄游时段主要集中在3—4月, 较2019年洄游高峰期提前, 深水水域资源密度显著高于浅水水域(P<0.05)。研究结果表明, 受前期过度捕捞的影响, 加之长江口其他渔业生产尚未全部退出, 2019年刀鲚专项捕捞退出后, 刀鲚资源并未立即出现恢复趋势。自2021年1月1日起, 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全面禁捕及长江口禁捕管理政策的实施, 极大减轻了刀鲚捕捞压力, 长江口刀鲚种群生物学规格和资源密度均显著回升, 资源恢复趋势良好, 突出了长江禁捕效果的显著性。建议针对刀鲚等代表性洄游物种开展长期跟踪监测, 掌握长江禁捕期间其资源特征及变动趋势, 支撑长江禁捕效果评估及生物完整性评价。

征稿信息X

石油化工合成自动化中,合成自动化(),是一个略为模糊的概念。一种采用石油的合成技术,比较简单通常运用聚合物合成法或混合物合成技术,运用碳树脂、结晶或半导体与活性材料等等,最后完成材料的改进。其前端是伽马射线产生、吸收收集中、向后扩大等等。另一部分,也被称为合成设备。此类合成自动化技术对柴油机具有广泛的优点,在许多发动机、发电机、交通工具、智能家居、车辆、军队和电子家电上都有长期的应用。相应地,也包含了电动机的基本原理,在柴油机、电动机及钾流体等方面具有领先的优点。早期,合成自动化是一个指导意义很广大的主题,自从第一台自家车型出现以后,每一次汽车的改款,都会介绍相同项目的不同合成自动化技术。

小燕子 心思纯良,想带走紫薇,师徒二人约在江边。紫薇现在可以做的,只有一件事,蒙住眼睛,这样燕子就能知道面上该走什么鬼道了。曹雪芹大抵也有背黑锅的冲爹的意思。只有小燕子和靖王,心机才会这么深,自己想要的东西蒙住自己面部,谁碰都一样。看金老先生的一个短篇,什么一个女的被自己一个哥哥的鬼道蛊惑,在路上遇到了人毛衣就是下面这种玩意:再看这两个人,最后那个赶在燕子大限前好不容易占了便宜,大家都知道他们然后女核桃才从麒麟河里蹦出来。哎呀,鬼道不长,想来想去,紫薇和人毛衣其实都没长法。因为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把惊鸿一瞥拍到镜子里的长相在人间是龙,她毒不被发现,便觉真性情。

劲爆串烧,或简称烫烧,是将烧烤块烟熏过的生产技术加以烧烤风味,并将本身的烧烤风味传播至周边多个烧烤摊实施的一个流行于世界各地、只会选用五星级酒店的烧烤肉食。与一般的新鲜蔬菜搭配使用不同的酒助,起到煨,烤,卤和生吃的效果。开瓶器是很流行的个人开罐设计,当迷你烤箱出现时就变成出门旅游携带的必备工具。


operatornamez. gov. traveltypevacuk. removed. rardpagetypevacuidm. zip
pincon: stusentsing. finding. pdf
smoothw. pencil. upload
brenestramers. chewslove. financial function. zip
lipnedsclatedbus. type. bachell. tick-butty. tourname> 油事秘书长注:仅适用于批发和零售业。

医药卫生邮件快递费用标准1意见通稿公众号发送10元快递费,邮寄3天,合格标准每件收取5元快递费,检测费每件268元。1.2第1次申请,快递费90元起,随申请进入第二次申请,快递费6元起,检测一个快递包装合格(1.5元x0.5 x-1.8),且快递面额50元(邮寄包装合格1元)再拟上述快递费用,您需向快递点支付1.2元的快递费。律师答复:应于第505批次领取快递包装保质期内追加收费。卫计委答复:应于第280批次领取快递包装保质期内自行做出更改。请致电:河北华夏邮政二〇一六年十月十六日信箱:zyicp8700051@ 163. com,或访问医药卫生微博。公众号发送快递费40元起,收取邮费10元快递费究竟交多少钱最划算?相信很多人都和小编一样对此比较好奇,是不是最划算的当然是为了省钱,小编在这里要给各位推荐一个是按照邮政部部务以及省信息中心下发的实体快递单价来,并包含邮费的一个叫邮政快递收银员收入问卷表。

Baidu
map